汪勇
【摘 ? ?要】小學語文對學生整個成長階段的思維提升和興趣培養極其重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必須重視教學的有效性,應拋棄陳舊的教學方式,深入研究新的教學法,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思考、探索以及質疑來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從而學習并記憶更多的語文知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 ?新課改 ?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7.007
學生認識并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以及對各學科學習理解力培養都是從小學語文的學習開始的。但因傳統的語文教學理念的影響以及教育教學管理的不完善,導致許多學生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逐漸地其他各學科也可能因為語文學習的不足而受到影響。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提高認知,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含義
那么何謂教學有效性呢?指的是在教的過程中能夠促進學生有效的學,其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直接促進。通過教師教學,學生能從課堂中學到更多、更好、更深層次的知識;其次,是間接促進。通過教師教學,學生學會如何進行自主學習,掌握多種學習方法,提升自我的學習能力,達到在遇到疑惑時,通過自主學習而掌握新知識的方法。直接促進是立見成效,能夠及時得到反饋;間接促進是著眼于長久的。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偏重于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系,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設置不符合常理,教學效率很難得到提升,也無法達到預定的目標。因此,想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小學語文教師就要從根本做起。
二、新課改背景下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確立有效的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教學不一樣,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最終應落在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身心的發展上。縱觀小學六年的語文教學目標,可將其分為長期、中期和短期。長期目標:應當讓學生在語言學習、文學賞析、禮儀道德、文化傳承四個方面有所提升。中期目標:學生完成小學六年不同年級的知識學習、學習習慣養成以及德育等目標。短期目標:本學年、本學期、本章、本課教學目標的細化。短、中、長期三個層級的目標組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體系。不管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的教學目標,都不應該籠統、空泛,并且應該隨著跟學生們的相處,逐漸去調整三個層級的教學目標。只有教學目標適合學生,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夠得以提升。
(二)進行有效的課堂導入
剛經歷課間十分鐘的休息,小學生的心如何才能夠快速回歸到語文課堂上,并對本節語文課所學內容提起興趣,提高教學有效性,這主要依靠教師如何進行高效的課堂導入。
1.創設情境導入法。顧名思義,創設情境就是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嵌套到小學生可以理解的某一個具體的場景中。在情景的創設過程中,應該讓舊知識與新知識發生關聯,從舊知識引入到新知識,以便小學生能容易達到理解記憶的效果,為之后新課的講解作鋪墊。
2.巧用圖畫導入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圖畫來幫助小學生去理解抽象的概念或者新的知識點。這種導入可以擁有直觀的教學效果,并且能夠讓小學生的躁動從課間的活躍逐漸安靜,漸漸融入到課堂當中。
3.設置疑問導入法。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教授較長和敘述性較復雜的文章時可利用該方法。根據要講授的內容,在課堂一開始提出一個或多個相關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聽課文錄音或觀看課文相關視頻,以調動小學生的各種感官一起參與到本節語文課的教學活動中。
(三)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
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但在提問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把控課堂提問的難度。如果提出幾乎全班學生都能正確回答的問題,說明我們所提的問題過于簡單,無法激發學生們動腦思考;若提出幾乎全班學生都未能正確回答的問題,說明所提問題過于困難,難以激發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如果能夠正確回答的學生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八十之間,這時所提的問題才比較恰當,能夠激發更多的學生進行思考,讓全班學生都想要參與,這樣才能逐漸提高教學有效性。
第二,調控課堂提問的頻度。提問過多,容易導致學生回答問題逐漸盲目,并且埋沒教學重難點,提問較少,就會達不到教學效果。教師要根據本節語文課所制定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一部分思考量較大的問題,并且注重提問的效率和質量,不能夠太過繁瑣和直白,注重培養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只有循序漸進,才能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
第三,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什么是封閉性和開放性問題?封閉性問題是指有固定的答案。比如,學習聲調時,讓學生標注或說出“語文”兩個字的聲調。開放性問題則是指無唯一答案。比如,開學第一課時,為了讓小學生認識語文,可以先對他們提問:在你的認識中你覺得語文是什么?每個學生對其的看法都不一樣。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可相對多提一些開放性問題,有助于小學生發散思維,發揮他們的想象力。
(四)進行高效的課堂評價
1.課堂中的評價。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認真聆聽學生的發言,并針對學生的回答,即時性的對學生進行評價。回答優秀的學生,指出哪里優秀,是其他學生可進行學習的閃光點,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應采用欲抑先揚的方式,先對其的思維或答案進行肯定,再給予鼓勵或開放其新的思維方法,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2.課堂后的評價。高效的課后評價可從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自身的提問技巧兩個方面入手。學生的學習狀態可從參與度、思維態度、情緒反應、交往環境以及回答問題的狀態五個方面進行評價。對自身的提問技巧可從本堂課中提問的難度、頻度等進行評價,從問題的質量、把控能力、對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以及身心成長的提升進行總結改進。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課堂教學模式已然發生重大轉變,從以往的“以教師為主導”到現在的“師生互動交往、共同發展”,新課改下的教學方法更多地強調了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理解。在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當中,應從課堂的目標、引入、提問以及課堂中的評價和課后的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點對點的備課、分析、運用、反思、修改,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逐漸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進而達到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1]龐統.淺談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的藝術[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s1):230-231.
[2]何慧紅.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5(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