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科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合理的師生互動可以改變課堂教學的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投入,并確保教育效果的提高。為此,教師需要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找準師生互動的切入點,通過師生互動實現了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并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本文重點介紹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師生互動,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師生互動;策略探析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有機結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引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主導地位。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兩者的有機結合。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師生互動需要師生之間有效的融合。只有這樣,師生才能充分交流,討論,互動和影響,最終達到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目標。
一、巧用現代技術,營造互動教學氛圍
眾所周知,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教育活動的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課堂教學實現了課程教學的現代化,為師生互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階段,大多數=教師專注于解釋內容,對互動沒有足夠的重視,并認為學生只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學習知識。在這種老式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所為學生營造的教育氛圍特別無聊且學生參與度不足。為了使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良好的互動,改善學生的課堂活動,并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可以使用最新的信息技術來營造舒適,互動的氛圍,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蝙蝠和雷達》時,老師直接要求學生閱讀文章以及了解蝙蝠的回聲定位能力。在正式開展課程內容之前,學生很難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內容,也不能夠了解其中的核心知識點。此時,教師可以從Internet下載相關視頻,并使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蝙蝠識別方向的能力。在圖片以及視頻的感官刺激下,學生將對文字內容有更深刻的感受。這時,老師將與學生就文章的內容進行交流,學生能夠對于課程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使用這種動態圖像可以使學生能夠在課程的開展中感受到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使他們不怕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并可以為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借助肢體語言,激發學生互動欲望
心理研究認為,肢體語言與表達內容的結合能夠在表達和交流中發揮特定作用。然而,在小學語文傳統課程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在解釋文本內容的過程中沒有使用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使學生厭倦了語文課程的學習。學生在小學階段還太年輕,無法自律。如果老師描述的講座內容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學生也不能夠積極的投入到對于課程知識內容的學習當中。因此,教師可以使用生動的語言表達方式來教授更多幽默和有趣的故事,提高課程知識的吸引力,并提高學生的互動欲望。
例如,在教學《盤古開天地》這一節課程的時候,文章通過豐富的想象力為學生構建了神話故事。然后,在鼓勵學生閱讀本文時,教師不應較直接地呈現內容,而應通過結合神話故事本身的內容以及相關的故事延伸來引導學生對于課程知識進行學習。借助這種充滿活力的教育語言,學生被文本內容深深吸引,并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內容的學習當中。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有不同的想法,并與老師進行更積極的溝通。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能夠樹立有效的創新意識,并且能夠體會到創新的重要性,并在課堂上運用幽默的語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可以專注于課堂學習當中。
三、找準共同話題,提供師生互動機會
學生并不是抵觸與教師進行相關的課堂互動,而是老師沒有在課程中提供足夠的互動機會。并且由于部分教師在課程的實際開展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太多思考的空間。不僅如此,而且一些老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具體能力水平,所提出的互動問題對學生來說太難了,因此課堂互動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階段,教師需要找到合適的時間,找到學生可以討論的話題,并組織學生進行探索,以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活躍。
例如,教師在開展《白鵝》這一節課程的學習中,這篇文章故事性強,語言生動,童趣十足,是一篇看似隨意的家常談話中,又蘊涵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哲理的文章。文章的語言很生動,很有特色,尤其是描述“我”被鵝追趕的一次經歷中,作者將鵝的神氣十足、膽大妄為,以及“我”的狼狽不堪、慌忙逃竄,全都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細致刻畫,以及對鵝的動作的傳神描寫,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說明要尊重事實,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換個角度看問題,產生的結果大不一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談論他們從這些事情中學到的東西。并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來進行探討,這樣能夠讓學生對于課程知識內容的學習感到更加親切,使學生渴望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愿意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談論自己的經歷,從而使他們在課堂上更加活躍。
四、創設教學活動,豐富師生互動環節
教師在小學階段下的語文課程教學中建立的一些互動環節不僅限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式問答。教師需要建立更多有趣的互動內容,以幫助學生激發出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并培養學生對這一學科的熱愛。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以喚起學生對課堂熱情的活動形式,組織獨特的教學活動。在現代教育的背景下,許多教師開展了角色扮演活動。這項活動不僅使學生對他們所教的內容感興趣,而且可以增進他們對文章的理解。過去,在組織此活動時,老師主要分配角色,讓他們自己開展相關內容,而無需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實際上,老師也可以參加其中。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西門豹治鄴》這一節課程的時候,其中人物形象較為豐富。教師將學生分為幾組,每組的學生和老師根據文章的內容發揮不同的作用并進行相對應的角色扮演。通過師生共同開展的角色扮演,縮短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增加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親密關系,并使學生能夠看到老師的多種形象,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老師并在隨后的課程中更多地配合老師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會發現,課堂教學中不應總是展示嚴格的教師形象。他們可以適當地調整定位,與學生更多地接觸,了解他們,并在以后的培訓中建立更多有趣的互動環節。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師生互動需要師生之間有效的融合。只有這樣,師生才能充分交流,討論,互動和影響,最終達到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胡淑英.新教育形勢下小學語文新教學模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7(24).
[2]成立村.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6(25).
平樂縣陽安鄉加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