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貴
【摘 ? ?要】閱讀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所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能力,因為閱讀將貫穿學生語文學習的始終,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小學生接受能力很強,正是初步培養(yǎng)這一能力的最佳時段,教師需要在這個階段為學生打好閱讀學習的基礎,為學生之后的語文學習做好相應的鋪墊。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4.087
大部分學生都喜歡在課余時間讀課外書,學生的這一習慣給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較為天然的優(yōu)勢,但是很多學生自身的閱讀方式其實并不科學,所以,如何在這種基礎上進行更加具體的課堂拓展,需要教師認真研究,不僅要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興趣,也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系統(tǒng)的閱讀學習思維。想要達成這個目標,高效的教學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就小學語文閱讀中的高效教學方法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抓好基礎詞句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融會貫通
小學生處于接受初級教育的階段,在這個時間段里,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對于閱讀文章來說是不夠的,因此,很多學生閱讀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基礎知識不足,在基礎詞句都認知不全、理解不透的情況下,還需要學生去進行更高層次的閱讀訓練,這種學習的方式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難度大大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喪失對于語文閱讀的自信心,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其實,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基礎詞句的積累與閱讀訓練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學習好基礎知識,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閱讀的文章的基本文意,也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當前文章中所想要表述的具體語境。同時,在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也可以通過所閱讀的文章發(fā)現(xiàn)自己基礎字詞中還沒有掌握的部分,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基礎知識,甚至還可以將文章中出現(xiàn)的一些好詞好句、常用成語積累下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所以,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教師在教授閱讀方法的同時,也應該注重相應的基礎詞句的訓練。可以讓學生進行相應的朗誦,通過朗誦的形式幫助學生找出相應的生字生詞,從而發(fā)現(xiàn)學生在文章閱讀方面的盲區(qū),此時教師可以通過結合語境的方式在課堂上告知學生該字詞的相應含義,從而讓學生在了解整體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于生字生詞的印象,最終達到整體提高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學生對課程沒有基本興趣,那么就沒有動力去學習這門課程。對于好動的小學生來說,其很容易在課堂上出現(xiàn)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所以,教師需要在閱讀課程中注重去建立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閱讀有了基本的興趣,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學習動力,去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種方式去幫助學生感知閱讀內(nèi)容,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種媒介來進行課堂氛圍的渲染,如果想讓學生進入文章的情景和氛圍,只通過閱讀的方式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在閱讀授課的初期,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來進行引入,可以播放與學生閱讀內(nèi)容相關的影視片段,先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產(chǎn)生足夠的興趣,從而對之后教師所要講授的內(nèi)容能夠聽取得更加專注。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其他教學道具,比如在講授描述物品的文章時,可以尋找相應的物品,讓學生進行實體的觀察和了解,通過實際的物品,讓學生對文章中所闡述的內(nèi)容能夠有一定的對應,從而將課本上的文字落到實處,更加方便學生體會和感受。其次,教師可以轉(zhuǎn)換教學的方式和方法,讓學生對閱讀課堂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長期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審美上的倦怠,長期不變的套路會讓課堂效率日漸下降。所以,改變教學模式也是教師在課堂上所必須注意的一個要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采用角色互換的方式來進行授課,將課堂的部分內(nèi)容轉(zhuǎn)移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之后去講述自己的閱讀體驗與心得,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水平與思維方式,方便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優(yōu)點做進一步的提升,對學生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也能夠激勵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認真思考,得出自己對于文章的看法和見解,從而達到閱讀的真正目的。
三、幫助學生建立閱讀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很多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效率不高,往往閱讀到后半段就忘記了前面的內(nèi)容,思維有時候也不夠清晰,這是因為學生沒有自己的閱讀方法,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相應的閱讀教學。首先,可以指引學生通過通讀的方式去了解文章的具體結構以及大概的文章內(nèi)容,通讀之后學生就可以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知,然后再采用循序漸進的閱讀方式來進行細讀,以便了解一些細節(jié)上的內(nèi)容,前文中所提到過的好詞好句的積累也可以在這一步進行實現(xiàn),通過細讀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去體會文章的含義和內(nèi)容,會比通讀更加深層次。其次,可以通過圖表整理的形式來對自己所掌握的文章內(nèi)容進行匯總整理,將文章的脈絡和結構梳理清楚,把文章中的亮點內(nèi)容加以記錄,通過這一步讓學生真正將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內(nèi)化,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清晰的閱讀思維,讓學生慢慢形成自己獨有的閱讀方式,在一篇一篇的練習中摸索、提升,從而在之后的閱讀過程中能夠提高自身閱讀的效率,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而言之,閱讀的教學與語文其他內(nèi)容的教學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但是又大有不同,教師不應該用其他部分的教學方式去同化閱讀部分的教學,而是應該針對閱讀部分的內(nèi)容運用獨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接收來自學生的反饋和意見,通過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對課堂模式不斷進行改進,從而讓閱讀課堂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需求,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創(chuàng)設高效率的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1]譚慧.讓興趣引領學生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科教文匯,2011(11):84.
[2]趙培香.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及啟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