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
【摘 ? ?要】在完成了小學的數學學科基本學習之后,對于數學學科研究的內容,學生都有了一定理解。初中數學主要包含代數和幾何這兩大板塊,而相對于小學數學而言,初中數學在相同的版塊上進行了深度和研究范圍上的拓展。本文將進行初中數學學科解題方法和思路的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 ?解題方法 ?解題思路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4.120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題往往是學生的學習重點,教師更應該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應用意識,幫助學生在解題中找到解題方法和技巧,同時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加強應用題解題方法的培訓,重點加強和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的能力,進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
一、明確題意
明確題意即審題。這是看到題目的第一步,也是極其關鍵的一步。只有審題正確,了解題目所考查的內容,才能合理地運用知識點進行題目的解答。另外,審題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審問題。就是說學生要清楚地知道這道題目要求解答的問題是什么,否則最后解答出來的結果不可能正確。審題,不是完成題目的基本瀏覽,不是像語文閱讀那樣完成原文的瀏覽,而是要完成解答題目思路和方向的構建,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仔細閱讀題目,圈出關鍵字、關鍵數量關系。這對題目的二次閱讀和檢驗都有很大的幫助,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另外,審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精力更加集中。2.找出數學知識版塊。通過對題目的閱讀,學生要明確這道題目出自哪一個數學版塊,需要用哪些對應的數學知識進行解答。這也能加快學生解題的速度,使大腦快速地搜索相關的知識進行解答。3.明確問題。看清楚所求的數學量,不要在一些與問題無關的數學量上消耗大量的時間,最后又不能解答出題目所求量,這是一種有數學能力,卻不具備解題能力的表現。
在審題這個步驟上,主要就是弄清知識版塊和所求的數學量。但是,對于另一種題型,審題也有很多的要求,這種題型也就是應用題,因為應用題文字描述較長,如何能在大量的文字信息中提取出解題相關的數學量,是解題的關鍵。應用題的解答很簡單,就是找出相關量,完成相關量的邏輯聯系也就是等式或者不等式的聯系,最后解算術式就完成了。
二、找出題目區間
所謂的題目區間,就是題目成立的數學量的范圍。每道題目都有其成立的范圍和情況。實際問題的區間就是實際情況,如汽車的速度、物體的大小等,對于實際的物體,我們可以根據實際問題有意義的、隱含的限制條件來確定它成立的范圍。另外就是函數的自變量的取值范圍,這是一個關鍵,很多學生都會在這里出錯,不注意自變量的取值范圍,極可能導致答案不完整,答案區間性錯誤。對于函數問題,必須考慮代數式有意義和實際情況符合兩個方面。只有確定了題目成立的區間,才能在準確的范圍內得到合適的答案。
三、題型對應方法
題型對應方法,就是對第一步中審題找出知識版塊的拓展。在找出了基本的知識版塊之后,解題者必須認識到該題的題型,由于平時都會進行大量課后題的訓練,數學這門學科,知識點并不是太多,一般的課堂教學一次也就只是完成一到兩個知識點的教學,然后會有大量的針對性訓練。對于不同類型的題目,只要完成了教師布置的針對性訓練,基本都能掌握。而如果能明確題目的題型,解題者就能很好地運用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解答,這是一種解題思維和直覺的培養,也是解題非常關鍵的一步,只有有了這種直覺和思維,才能在綜合考試中出色地完成題目的解答。
1.分式的計算區別于分式方程的計算。進行分式計算時大多數學生會用去分母的方法解題,導致失分。實則應該在注意原分式成立的情況下,將分式化為方程再進行計算,而且對分式方程的運算,必須檢驗求出的解是否是原方程的根。2.二元二次方程組的解答,必須注意觀察題目特點,才能選擇適當方法,以更為簡易和快速地完成解題。同時,有時候在利用換元法進行解題時,一部分學生會在完成所換元的解答后就結束題目解答,而忘記了帶回題目原數學量。
四、性質解題
性質解題就是利用題目相關數學量的基本性質解答題目,這要求學生對各個數學量的相關性質非常清晰。例如,在見到內錯角時,就能立即反應出兩個角的度數相等;見到圓周角和圓心角,就立即知道兩個角有二倍的關系。這是對課堂知識點的綜合運用,所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是基礎,熟練的運用也需要大量的題目訓練。對知識的敏感度直接影響對題目中數學量的轉換和求解。同時,對數學量性質的總結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能力,見到一個基本的數學量,要能聯想到相關的性質。
五、分解和綜合
有一些題目,不是單一的知識點和題型,會有很多需要整合的問題。對于這種題目,解題者必須具備分解問題和綜合求解的能力。現在考試中,分值較大的題目都會分小問題,并且問題之間都會有遞進的關系。通常情況下,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可以作為第二個問題的已知條件,通過逐步的深入和引導,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題目的解答。一些題目,會直接給出問題,但是又不能通過題目給出的已知量直接得出答案,這時,學生就要運用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進行分析或者反向推理,就是看需要求解的量需要通過哪些量才能求出,再看需要的量又能怎樣求出,一步步推到已知量上。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逆向的推理,則可以直接通過已知量,看得出什么數學量,最后得到所求量。把所求量分解成相關量的求解,再把相關量綜合成所求量,這就是所說的分解綜合的解題方法。例如,三角形與函數、方程常常放在同一個考題里,形成一道綜合題,解這類題,就要運用從綜合中分出單一問題,各個擊破,再到綜合的方法。
六、橋梁作用的中間量
中間量就是連接兩個已知量的特殊量。有時候解題者會發現,已知量向所求量推或者由所求量找已知量的時候,中間會發生斷聯系,找不到可以直接聯系兩者的數學量。這時,就必須尋找一些中間量。舉例:1.在證明兩個角相等時,常用到的兩個角都和第三角相等,就能證明這兩個角相等,第三角就是中間量。2.在證有關線段的比例式時,也常用到中間量。
七、檢驗
檢驗就是驗證答案。驗證對于數學題目的解答十分重要,可以對證答案的準確性,把答案再次帶入題目中,才能檢驗答案是否符合題目。驗證的方法主要有:驗證答案是否符合實際的情況、是否符合題目要求和是否符合量綱。實際情況主要是實際問題的規范要求,題目要求是一些直接給出的要求和限制,量綱就是單位的方法,相關的數學量進行運算,相關的數學量的單位也進行運算。
以上就是解決初中數學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合理運用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都是熟練地掌握知識點,所以課堂學習和課后的練習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