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華 石建東
摘要:本文根據產教融合背景下民權縣職教育中心開創“進廠包線”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施背景下。針對既遵守中職學校的體育與健康教育教學大綱要求,又能 讓“學在產線、課在車間”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所要解決的體育課堂教學難題為出發點。對中職體育教學的特殊教學環境的情況進行分析,指出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學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并給出相應的建議,希望能為中職體育教學的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教融合;中職體育;課程改革;探析
產教深度融合作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徑,對于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實現職業教育跨越提升具有戰略性意義。以民權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為例。我校與萬寶電器(民權)深入校企聯合辦學機制,采取“產、學、研”三位一體化深度融合教學改革模式探索。為了實現讓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達到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對接,我校針對制冷系部分學生的教育培養實施了“課崗對接、課證融合,知識課堂開設在工廠、技能訓練在產線”的教學模式探索。目前這一教學模式的改革對作為公共課的體育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我們當前的體育課程教學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目前教學模式的需要。針對目前“進廠包線”教學模式下的“學在產線、課在車間、以一線產業工人為師傳授技能培養學生”的教學模式,這部分實驗班學生體育課程為例,我們的當前的體育課堂教學要緊密結合學生這種的新學習環境、學習任務、學習方式的特殊性而有針對性的設計和安排。這就需要體育任課教師對我們當前的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開發進行深入性的探討。
一、中職體育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首先,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職業性和實用性,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不能完全銜接。當前中等職業學校的體育課普遍存在教學內容單一、選擇性較小的困境、一些學校的體育課,往往實行放羊式教學。男生打籃球,女生踢毽子,教師往往不能施加指導和影響。教學模式上存在單一的問題。其次、對體育教學重視程度不夠,體育課的體能教學缺失。在中職學校體育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對于體育課的認識尚存在誤區[1]。一方面,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體育課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小課,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體育課一直處于邊緣、可有可無的地位。第三、體能專業師資薄弱,體能訓練場地條件和硬件器材缺乏。場地與器材的不足成為制約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重要因素。籃球場地往往供不應求,而雙杠和單杠場地上很少有人問津。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體育課堂教學特點分析
首先,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體育課不僅僅是學生的身體實踐課,還要有利于由于長時間生產勞動而產生身體疲勞的消除,以及緩解由于流水線作業精神緊張。其次、要考慮要求有一定體力勞動崗位人員體力盡可能恢復。第三、體育課的活動環境也要求考慮到企業生產環境所提供給員工休閑娛樂場地的大小,位置、體育運動設施的配備等情況。這就需要體育課的設計必須要依靠現有的條件設計體育課堂教學的教學用具,并能創造性地使用場地和教具。在企業內部為學生上一堂體育課,不僅僅要在課堂上合理使用器材,而在之前的教學設計時就應該前面考慮場地布置和器材準備,并要注意如何安全、有效的使用。體育課往往不只在企業學習的一個班組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所以還必須考慮企業生產的實際問題,而且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玩”好。不僅能夠體現出體育課的健身作用,同時也能呈現出體育課的德育教化功能[2]。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們是在工廠學習者的優越感,在學習生產工作之外讓學生們認識到自己是一名接受全面教育的學生,而非同于在工廠里上班的操作工人。
三、當前中職體育課程改革的策略
首先,我們要構建體能優先發展教學模式。根據我們學生的工作崗位以及工作性質的不同和該崗位人員的職業體能要求,為產教融合學生的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與開發,必須體現出職業崗位體能本位要求的體育教學模式。其次、我們對其體育教學目標必須建立在優先發展學生體能素質,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基礎上,重點發展其職業崗位要求的體能素質,提高對職業環境及改變的適應能力。第三、我在設計教學內容和策略時,一定要圍繞以發展體能為基礎,將體能訓練盡量配合相應的體育項目。(1)要根據就業崗位群方面呈現的共同點,以及學生性別等方面的特點,進行細化安排教學內容;(2)設置多樣的體育項目以及結構合理的教師團隊,供學生根據自身特點、愛好、崗位體能需求來選擇教學內容。第四、教學形式以體育課為主,要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可取采課內外相結合的多種形式。比如結合企業體育社團、課外體育活動等。結合學生崗位體能需求,實施分類、分項、分段的教學形式。
總而言之,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中職體育課在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選擇,要以其專業所面對的職業群的職業體能要求為基礎和目標,無論是單純體能教學,還是項目教學,都要體現體能健康優先發展的本位要求。
四、結語
中職學生的體能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中職學校的體育課堂教學要以職業體能為導向優先考慮需要根據職業崗位體能要求的特點,學生體能變化、性別、健康狀況的特點等主客觀情況分類細化優化課堂教學內容[3]。我們應該把當前學生的學習環境以及工作場所、作業和休息時間的特殊性充分進行綜合性考慮,體育課堂的教學開發和設計才能合理調配基礎體能教學、職業崗位體能教學以及社會體能適應能力幾方面有效融合,更好地適應當前的教學改革模式,從而實現中職學校的體育與健康課的教學目標,完善中職體育教學體系,在中職教育培養應用型實用型勞動型人才的教育目標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黃璐.從中職學校特點探究中職體育教學改革[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07):205-206.
[2]張慶飛.“崗位體能”導向下高職體育新型教學模式的探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6,31(4):89-91.
[3]張嫻,楊豪虎.工學結合視閾下的職業體能教學模式探究[J].時代農機,2017,44(11):201.
作者簡介:李彥華(1975-),男,漢族,河南民權人,大學本科學歷,民權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與健康;
石建東(1981-),男,漢族,碩士研究生,民權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教師,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