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霞 陳暉
摘 要:問題引導式教學法在突出學本課堂上有較強優越性,能夠啟發、誘導學生積極參與思考、調動學習氣氛。而情境法教學是高中物理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本文通過“加速度”一課,分享筆者關于兩者融合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問題導向;情境教學;高中物理
問題式情境法教學,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一環,是一種以問題導向為核心、以情境分析為抓手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教情、學情需要,從某一方面入手合理的利用情境并適時的設置問題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深入思考總結,以達到理解掌握某一知識的教學體系。高中物理教學中,必須突出學生的建模能力和聯系生活實際的能力,而情境式教學可以讓學生身處需要分析的物理環境中,通過“身臨其境”的分析物理事物、物理模型,激發科學思維,培養事物聯系的能力。師生通過提取科學信息,分析、判斷、歸納、證明、總結。發現物理事物、物理規律的內化聯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模式和核心素養。同時仍然保持著對物理事物的求知與熱愛,探索物理規律的渴望,存在著積極的情感體會。筆者下面以人教版教科書高一上物理必修一“加速度”一課為例,談談自己運用問題導向的情境教學的方式。
“加速度”一課教學中,主要的難點在于:1、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描述物理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需要突出“快慢”);2、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是矢量,方向由速度變化方向決定,與速度方向無關)。為了突破這兩個難點,筆者共設立了3個情境及對應的6個問題引導。
一、趣味式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式教學首先要對學生的感知、體驗做出激發,啟動對問題的興趣和探求。圍繞教學內容,設置一個有趣的或者能直接沖擊感官的情境(可以是實驗、現象或故事等),加以適當引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情境1:教師播放情境視頻——“賽車與飛機比試速度,飛機卻一點都不留情”。
第一次播放時不加任何說明,學生自由觀看。學生體會視頻帶來震撼感。第二次播放時設置問題。
問題1:飛機和賽車比試,誰贏得了比賽?起步階段誰取得了領先?速度大的物體速度變化一定也很快嗎?
學生通過觀察,很容易得到答案:飛機的速度可以達到933km/h,賽車的速度只有295km/h(視頻里有標注)。比賽的最后飛機贏得很輕松,而起步階段,賽車卻取得了短暫的領先。所以學生在思考“速度大的物體速度變化一定也很快嗎”這一問時,絕大多數可以得到正確答案,且回答熱烈。這樣,新課的引入順利完成。
二、探究式情境培養能力
物理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和應用物理思想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探究式情境教學通過層層設問,步步引導,能極大的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觀察、解決、聯系等一系列能力。在獲取知識上是主動的,并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形成物理思想。
對于剛剛步入高一的學生,加速度的概念較為抽象,且需要理解加速度是描述物理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既然要體現出“快慢”,那就有幾種常用方法(可參照速度與位移的關系),如:相同變化量比時間長短或者相同時間比較變化量大小。因此,筆者給出了幾個常見物體的運動情境。
情境2:根據下表完成問答
問題2:比較1、2兩種運動,誰的速度變化大?誰的速度變化快?
問題3:比較2、3兩種運動,誰的速度變化大?誰的速度變化快?
問題4:比較3、4、5三種運動,誰的速度變化大?誰的速度變化快?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發現:當時間相同時,速度變化量大的物體,速度變化快;當速度變化量相同時,時間越短的,速度變化越快。那么如果遇到時間和速度變化量都不同的情況下,如何比較速度變化快慢呢?這時,有的學生就提出了比值越大的,速度變化越快。教師順勢引出加速度的定義、公式、單位、矢量性(因時間是標量,所以加速度方向由Δv方向決定)等概念,就顯得水到渠成,。
三、直觀式情境解決抽象概念
物理研究需要一個化繁為簡、內化升華的過程。對于研究的對象,涉及的影響因素非常多,那么我們在研究時就會抓住事物的本質、共性來建立物理模型,通過物理模型的研究,把抽象的事物、過程具體化。前文提過,“加速度”一節的難點在于如何突破“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是矢量,方向由速度變化方向決定,與速度方向無關)”,為了這一難點的突破,筆者采用矢量的模型進行教學。這一模型,相對于其他方式會更加直觀,且引導學生認識到矢量作圖,為后續力學的教學起到鋪墊作用。
情境3:同學們知道,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正負僅表示方向。那么我們假設一物體運動的初速度為v0,末速度為v1,觀察下面四種矢量圖。
問題5:比較四種圖,找出加速運動和減速運動對應的圖。
問題6:加速運動和減速運動中Δv的方向有什么共同點,即加速度a的方向有什么特點。
學生通過矢量長短表示大小,很快就能找出3-2和3-3表示加速運動,3-1和3-4表示減速運動。再通過小組合作找出,當Δv(或a)的方向與v0同方向時,代表物體做加速運動;反之,當Δv(或a)的方向與v0反方向時,物體將做減速運動。這是老師再適當板書,歸納總結出判斷物體加減速問題不看速度是正是負,只看加速度與初速度方向是同向還是反向。那么,就可以用一個直觀化的模型,解決這一模糊、難掌握的知識點。
不僅加速度這一概念的建立,可以利用問題引導式情境法進行教學,其實很多模糊概念的建立,都可以采用上訴方法,能夠有效降低學習難度,解決物理概念抽象性問題,促進學生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提高學習有效性,最終形成較為穩定的物理思想。
參考文獻
[1]張燕.構建問題導向學習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課堂教學[J].中小學電教,2012(12):48-50.
[2]王革,張莉敏,張乙,齊海燕.問題導向學習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科技視界,2019(32):173-174.
作者簡介:
陳翠霞,女,1989年生,中學物理教師,福建寧德人,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及研究
陳暉,男,1988年生,中學物理教師,福建寧德人,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及研究
2020年5月下旬刊第15期151頁,《如何讓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發揮作用》作者:肖銘。單位:興國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