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針對共青團學生宣傳隊伍能力提升的途徑,從外力和內力兩方面進行探究,只有有效應用內外部的雙向力量,才能實現共青團學生宣傳隊伍能力提升的目標。因此,本研究從指導老師的有效指導路徑和青年學生的有效學習路徑兩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共青團學生;宣傳能力;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D29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7-0221-01
共青團學生宣傳隊伍發揮著學生喉舌的作用。他們來源于學生,最了解廣大師生最關心和感興趣的新聞是什么,可以積極為學生發聲;[1]他們還是共青團凝聚學生、服務學生的有利助手,發揮著“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共青團學生宣傳隊伍的能力,從根本上說,可使共青團進一步發揮其思想引領作用、正向輿論引導作用。
一、指導老師通過三個“度”,構建學生宣傳能力提升的外部路徑
(一)深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從事宣傳工作的青年更應該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這一層面的教育,不能僅靠學生單向完成,指導老師對學生宣傳員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指導老師應充分發揮組織、引導作用,一方面通過在組織內增設讀書日、學習沙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考核等,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另一方面,可通過常規例會、個別談話等方式,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提升學生的思想高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提高新聞捕捉力和新聞鑒別力,以正確的主人翁意識,做好共青團學生宣傳員的工作,使其真正發揮在學生群體中弘揚好聲音、傳播正能量的作用。
(二)硬度——加強對學生宣傳隊伍的管理,增強學生的組織意識
為了做好宣傳工作,充分凝聚青年、引領青年,各高校共青團通常都會構建專門的學生宣傳隊伍,如共青團新媒體中心、學生記者團等,通過發揮學生的優勢和專長,做好各類新聞報道,以實現宣傳工作的“百花齊放”。但一支由學生組成的宣傳隊伍,通常會存在對學生工作能力要求高和學生培養速度跟不上學生換屆速度之間的矛盾。
要解決這一矛盾,老師的指導和管理是關鍵。指導老師應在充分掌握學生換屆規律的前提下,一是做好制度建設工作,帶領學生從人員選拔、考核培訓、工作激勵等方面,制定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形成穩定的選人、用人、管人機制,有效形成“人換制度不換,人動工作方式不動”的局面,以固定的工作流程保障隊伍的穩定。二是做好態度提升工作。學生組織往往存在自由散漫、組織紀律性不強的問題,要提升學生的工作能力,就要求指導老師重視學生的工作態度,通過制定嚴格的工作紀律制度、考核制度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增強組織意識。尤其是新聞工作,不能將個人喜好、個人觀點凌駕于宣傳之上,這就需要學生一方面有認真、仔細、負責的工作態度,另一方面有過硬的組織意識,能明辨是非、判斷真偽,才能把好輿論關,真正發揮學生宣傳員走在學生中號召青年、扎進學生中帶領青年的作用。
(三)溫度——加強對學生的過程管理,提升學生的把控能力
過程管理出自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強調以過程的嚴密組織管理保障目標,最終達到目的。對學生宣傳隊伍而言,指導老師對學生工作過程的管理,主要是通過對宣傳工作前期、中期及后期的指導,使宣傳效果達到最佳。這種過程管理,一方面直接影響學生宣傳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老師人文關懷的直接體現。團學活動的宣傳,不僅僅是事件報道,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宣傳報道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引領。如果缺乏指導老師對宣傳過程的管理,學生宣傳員受自身思想政治素養、專業知識水平、自控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很容易出現“前期轟轟烈烈、中期隨心所欲、后期敷衍了事”的局面,宣傳的效果將受到直接影響。
指導老師在具體的工作實際中,應“以點串線”,把一次宣傳工作的任務分解成具體的多個步驟,在每個步驟實施前,詳細講解當前階段的工作目標、任務和預期效果,以“3個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在做之前充分知道“為什么做、應該怎么做和應做成什么樣”。分步驟地推進工作,將問題各個擊破,真正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當老師的指導深入、細化到具體工作,能通過富有“溫度”的過程管理,將工作原理和工作方法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時,學生將獲益匪淺,實現能力的快速提升。同時,這種過程管理可增加指導老師和學生的日常互動,有助于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在指導工作中體現教師的教育“溫度”。
具體到宣傳工作中,對學生宣傳員而言,只有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明白為什么要做宣傳、應該怎么做宣傳和宣傳應做成什么樣,才能從根本上知道宣傳工作應如何正確開展。由于學生宣傳員具有學生和宣傳工作者的雙重身份,所以培養好學生的新聞把控力至關重要。這種把控力主要體現在學生能通過明白文中提到的“3個問題”,知道宣傳報道的方向和尺度,避免輿論導向發生偏離,充分發揮“喉舌尖兵”的作用,做合格的宣傳工作者。
二、學生自身通過“兩個轉換”?,構建宣傳能力提升的內部路徑
(一)轉換工作思路,加強新聞前期策劃
想要提升實踐能力,轉換工作思路是關鍵。學生宣傳員在開展宣傳工作時,要避免“看米下飯”的被動模式,把宣傳的思維從報道事件變為策劃+報道。學生在從事宣傳工作時,常因經驗、能力不足,在做報道時出現新聞圖片拍攝不恰當、新聞資料搜集不全面等問題,如錯過捕捉新聞素材的最佳時機,很難有機會彌補。加強新聞前期策劃,實際上是對學生組織能力、統籌能力、協調能力、寫作能力等各方面的鍛煉。高校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實踐育人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對新聞的前期策劃,同時也是對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使學生在前期對宣傳工作有全面立體的思考,也使學生有充分的準備,在人員安排、設備使用、資料整理等方面做好統籌協調,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2]因此,從事宣傳工作的學生成長的第一步,便是改變自己的宣傳思路,學會做好新聞的策劃。
(二)轉換學習方式,構建系統學習體系
培訓是提升學生宣傳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從事宣傳工作應具備的綜合能力等并不能通過短期的學習直接獲得。要切實提升學生宣傳員的工作能力,就需要學生主動轉換學習方式,把具有針對性的短期培訓和系統性培訓、日常指導相結合,形成以“扁平化的日常學習,系統化的技能學習,常態化的內部學習”為特點的系統學習體系。具體來看,扁平化的日常學習是指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在工作中學習,通過這種學習能快速有效地解決學生在宣傳工作中的各類問題。系統化的技能學習是指學生宣傳員通過系統培訓進行學習,比如共青團組織的宣傳骨干培訓,使學生全面掌握宣傳技能。常態化的內部學習則是指充分發揮學生組織優勢,以老帶新為主要形式,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指導學生。通常而言,組織內部的學生之間彼此了解,學習時間靈活且充裕,組織內有經驗的學生可具體制定長期的學習計劃,以“一帶一”“一帶多”等形式,組織開展學習,使學習常態化。最終通過3種學習形式,在轉換中使學生獲得充足且有效的學習,真正提升自身宣傳工作能力。
三、結語
總體來看,學生宣傳隊伍的培養周期較長,只有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作用,通過兩者內外雙向度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宣傳工作能力,實現學生的“一專多能”。這樣才能在完成宣傳工作任務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和引導學生主動挖掘身邊的優秀典型、感人故事,更好地傳播青春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陳東.論高校宣傳陣地在新聞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教學功能[J].滁州學院學報,2013,15(06):123-126.
[2] 于振紅.淺析輿論宣傳陣地建設在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中的作用[J].現代交際,2017(17):34.
作者簡介:彭譯萱(1985—),女,廣西榕縣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