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梅
摘 要:高中階段作為學生時期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無論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都尤其重視。因此,對于教師的要求也更為嚴格,作為一名高中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特別是語文教學。因為語文它更重視積累,僅憑借課堂那點時間,很難完成高中時期所要求的語文積累,因此,這就需要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也能依靠自己完成自學,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層面,提高語文成績。
關鍵詞:高中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引言:自新高考改革以后,語文的權重進一步提升,甚至出現了“得語文者得天下”的金句。語文作為高考中的一門大科,占分比重大。但同時,語文又是提分最慢的一科。因為,語文的綜合性比較強,而且需要學生日常大量的知識積累,不是上幾節課就能完成的,需要學生課下自己的去主動學習。因此,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接下來,本文將從五個方面,來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為之后的高中語文教學提供參考。
一、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總是將學生放在一個被動的位置,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看似和諧,但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非常不利,甚至有的學生在私下沒有了老師,拿起書都不知道如何下手。而像語文這種涉及面特別廣的學科,讓學生僅靠課堂學到的那點知識,很難支撐起語文這門課。同時,像語文這樣原本應該豐富多彩的學科,也會因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變的枯燥無味,讓學生對對語文失去興趣[1]。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轉變以往發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作為輔助去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際操作起來,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課堂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課文,并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學生引導。例如,在高一語文必修一《沁園春·長沙》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布置學生課前自己去理解課文,對于課文中不確定或不理解的字和詞畫出來,然后在課堂上提出來與同學討論,討論過后老師再做輔導和補充,這樣一來可以很明顯的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自主學習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提升。
二、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產生自學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興趣是一個學生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對一門課感興趣,那么教學也就算成功了一半。因為,只有興趣的支撐,學生才能變的積極主動,而不需要他人的催促,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不斷下功夫,認真準備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再結合課本知識,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這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現在的多媒體技術入手,例如,在高一語文必修三現代詩《老人與海》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先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近年來央視最火的一檔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一季第三期中王千源關于《老人與海》那一段的朗誦,這個節目本身就很受學生們的追捧,學生可以一邊看綜藝節目聆聽,一邊感受讀者在朗讀時的情感表達,即豐富了課堂內容,用綜藝節目吸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們也能通過朗讀更深刻的了解課文中的情感,學習起來也就更加得心應手。除此之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還有很多,像設置懸念,用問題勾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游戲教學,通過游戲的方式引出課本內容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如此,才能通過對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培養,來調動起學生的自主學生意識,從而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三、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學習氛圍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非常有利,好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與之相反,不好的學習氛圍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的情緒。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必不可少[2]。在這過程中,教師可布置“課前三分鐘活動”給予學生充分展現自主學習成果的空間,可巧用提問與學生互動,要善于同時在設計語文教學方案時懂得與實際相結合,節湊緊湊、善于引導。例如,在高中語文必修四《離騷》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層層推進的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詢問學生,古時一個大臣的政治生活的組成部分,屈原生活的政治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屈原的為人,他的品質和理想追求,面對不幸遭遇屈原的態度,以及在之后經受磨難后他是否有過后悔,從那句詩可以看出屈原不后悔等等。通過層層推進的問題,不斷深挖課文的內容,同時又不會學習過于被動而顯得枯燥。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習慣是一個人在長期的堅持中養成的,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來說影響深遠。因此,作為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及時引導,并通過激勵的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例如,為了培養學生語文課后自主閱讀的習慣,教師可以定期的舉辦讀書會,讓學生分享自己近期的閱讀書目。或者也可以向大熱的央視綜藝《朗讀者》看齊,開展班級里的“朗讀者”,在每節課的課前,朗讀一篇自己喜歡的散文詩歌等,以此來督促學生定期閱讀,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豐富學生的閱讀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結束語
總得來說,語文學習不是枯燥的被動接收,它需要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在其中,所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但以現在的高中語文教學環境來看,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成了知識點堆積起來的無聊學科,這樣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是非常不利。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中,一定不能教條的讓學生接收、背誦,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而興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如此,才能讓語文學習回歸本質,讓學生愛上語文,語文學習才能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姚輝,劉慶.探究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J].好家長,2017(76):231-231.
[2]王煥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中華少年,2019(2):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