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詩涵
摘要:時代在變化,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在變化,科學精神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社會、學校、家長各方面都非常重視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而小學又是進行培養的重要時期,其中,語文課就是培養渠道之一,舊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足以去面對新的環境,所以我們應該尋求多方面的改變,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是這篇文章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科學精神;語文教學;實踐能力;創新精神
一、科學精神簡述
(一)定義
科學精神,是指科學實現其社會文化職能的重要形式。科學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科學精神滲透在不同的學科當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當它與小學語文學科相結合的時候,科學精神表現為學生有良好的思維能力,愛好鉆研,追求真理,能自主學習,創造性的進行學習,順利掌握語文學科的相關知識。
(二)意義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發展,而發展的動力之一就是人才,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雖然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科學精神的側重點不同,但是全世界都沒有忽視對此的培養。我國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座談會上對從業者提出:“恪守科學精神,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堅韌不拔、不畏挫折,淡泊名利、不浮不躁,始終保持探索真知的堅定意志和創新創業的高昂激情。”由此可見,教育決不能只關注學生顯性的知識能力,更應該關注隱性的科學精神。
二、語文教師應更好的發揮自身的引領作用
語文教師應首先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全新的、科學的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創新能力。從小抓起,培養新一代小學生,他們具有理性思維、敢于批判和質疑、崇尚探索與研究、努力創新。另外,語文教師還應該發揮帶頭示范作用,沒有科學精神的教師教不出具有科學精神的學生,這就需要教師經驗的積累和不斷的學習與探究,從自身出發,從一言一行中影響和引導學生。
三、小學語文課堂中科學精神的培養措施
科學精神最適宜的培養時期就是小學時期,所以在小學時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語文,作為小學課程中的重要核心課程,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通過課上的滲透和引導,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創新型人才。這又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語文課程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語文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往的教學方式大多是教師與學生抱著書本,翻開不同的閱讀與寫作進行講解,這種學是“死學”,只有“活學”才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
(一)抓住課堂時間,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可以細化為理性思維、批判意識與創新精神。理性思維在于教學細節的滲透,小學語文的教學基本是圍繞字詞的學習來進一步的理解文章,首先教師在講解字詞時一定要先對拼音和寫法進行講解,也就是讀和寫兩部分,然后再講解其內在含義,漢字正是這種音形意的結合體,其次將其帶入回文本中進行進一步的理解,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形成更為理性的認知。批判思維是如今的學生普遍缺乏的,已經習慣了被動接受,甚至是刻意去猜老師想聽到想看到哪些答案,恰恰忘記了去探索與發現真理。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去批判,可以是批判某一個文章,也可以去批判教師的觀點,甚至可以去批判教材,當然我們不提倡搞形式主義,這種批判一定是在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與分析基礎上得出的,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有些學生甚至沒有將文章通讀一遍便提出“作者的父親畢竟是男人,不可能有像母親一樣的拳拳之心,”這種批判便是沒有進行充分的文本解讀得出的錯誤結論。創新精神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有大量的機會去培養,比如進行課文的分角色朗讀,或者是簡單的角色扮演,通過想象課文的走向來編話劇等等,又比如寫作,其實寫作本身就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可以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以讀促寫,在課文講解完之后讓學生續寫可能會發生什么故事,或者將詩歌改為小說,又或是將現代文改為古文,通過體裁的變換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課內、課外相結合
課內、課外不分家這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明確的觀點。課內的教學有很多局限,比如時間有限、內容有限等,而課外則不同,自由的時間和海量的文本都為學習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課外的自我學習沒有壓力,相對放松,效果也自然會更好,有些專家把這一現象稱為“得益于課外”。另外,課外的學習也不是沒有章法的,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能力相對較差,若是教師和家長不管不問,可能也不會有好作用,這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例如課上學習了幾個新生字,就可以給學生布置相關的作業,課下寫一篇小作文將這幾個生字串聯進去,不僅鞏固了新習得的知識,還拓展了思維方式;在學習完一篇古詩之后,也可以引導學生將課上學會的分析古詩的方法應用于其他古詩,不斷的練習,學生便學會了舉一反三,這都是科學精神的體現。
(三)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培養科學精神
語文綜合性學習日益受到重視,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問題意識、科學精神等。但具體實施時,不同的語文教師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些教師由于習慣了以往的我說你聽模式,于是把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變得像講課文一樣,這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教師應該讓學生當主人,從課題的選擇到實施到最后的展示環節,都由學生負責。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小學低年段可能更需要老師的幫助,但老師也要調動他們的參與積極性,讓他們去思考、去想象、去創造;高年段則可以放手讓學生去研究,教師在一旁適當引導即可,相信長此以往,學生的科學精神一定會不斷增強。
四、結語
教育是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作用就是有目的的培養人,如今細化為培養有科學精神的人,小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有賴于語文課堂的教學。目前,小學語文教育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變,學生在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暴露了許多問題,比如科學性與語文學科固有的人文性矛盾如何調和,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探究。從大方向來看,小學語文對于小學生的科學精神培養貢獻很大。
參考文獻
[1]羅小平:《促進小學生語文科學精神素養發展的教學研究》,語文教學通訊,2018年4期
[2]翟麗麗:《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的思考》,小學教學參考,2019年15期
[3]陳海金:《小學中高年紀語文教學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研究》,學周刊,2017年35期
[4]郭敏嬌:《語文視角之科學精神》,語文學刊,2013年11期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