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梅
摘 要:自21世紀以來,我們的生活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價值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的變化著。在新的社會形勢下,高中必須加強政治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三觀走向,避免出現學生誤入歧途的現象。議題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議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總結議題,讓學生根據議題展開學習活動,并將議題貫穿于政治課堂的始終,加深學生對議題的理解。本文闡述了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概念,分析了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意義,并探討了在高中政治課堂中利用議題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模式;研究
在新課程改革政策的不斷深入過程中,議題式教學模式成為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并廣泛的應用在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在2017年的高中政治課程標準中就已經體現了對議題式教學的重視,并為教師提供了教學議題的例子。朱明光老師在解讀議題式教學時,認為將這種教學模式貫穿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能夠使政治課堂真正變為承載內容目標的基本形式。議題式教學模式顛覆了以往的政治課堂,將學生放在了政治課堂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自主學習。議題式教學所注重的是學生的實踐體驗,將政治知識作為理論基礎,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討論以及自主展示作為課堂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加強對政治學習內容的理解。在高中政治中應用議題式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政治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政治綜合水平的提高。
一、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概念闡述
議題式教學模式是在新課改理念下應運而生的教學方法,是素質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議題式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前準備過程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教學內容,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學習需求,并結合生活實踐經歷確定合理的議題。議題式教學所注重的是生活實踐性、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水平的有效手段。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學生對政治知識點的記憶程度,并會定期抽查、檢測學生的記憶水平。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也無法真正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議題式教學模式能夠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革新高中政治課堂,營造民主、開放、活躍的課堂氛圍。
近年來雖然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是議題式教學模式具有其他教學方法不具備的特殊優勢。以問題式教學法為例,問題式教學法雖然能夠引導學生跟隨教師進行主動思考,完善學生的思維體系,但是所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具有標準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就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議題式教學所提出的議題并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探索來得出答案,使課堂教學呈現出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
二、議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
(一)加強建構主義理論的應用
議題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就是建構主義理論,即將具有自主意識的主體以及已形成完善思維體系的客體放在一起,使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作用,不斷完善主體對知識的認識。將議題式教學模式應用在高中政治課堂中,能夠將課堂變為學生、教師之間的互動平臺,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灌輸轉變為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通過對議題的分析和理解,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到政治教學的意義,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也能使政治課堂擁有完善的理論支撐。
(二)整合高中政治教學內容
在過去的政治教學過程中,政治教師將教學內容分為多個單一的知識點,起到了分解知識點、方便記憶的作用。但是這不利于學生對零散知識的整合,使學生對政治知識點的理解有局限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利用議題式教學模式后,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系統的分析和整合,使教師在確定議題時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以及未學的知識進行內容整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做到溫故而知新,也能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對學生進行心靈的凈化
高中政治教學的意義不僅在于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同時也是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凈化學生心靈的重要方式。但是以往的政治教學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層面的教學,并不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在議題式教學課堂中,教師以議題為討論中心,以理論知識為基礎,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索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議題式教學模式的影響下,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政治教學中所傳遞的情感內容,深入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議題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政治課堂的有效應用
(一)根據生活經歷確立議題,形成政治認同
議題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生活實際為主的教學模式,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議題的深刻意義。生活化情境能夠提升學生對政治知識點的認同感,拉近學生與政治學習內容的距離。學生在高中階段并不會接觸到過多的政治內容,對于政治信息的獲取渠道大多來源于各種媒體平臺,因此對于政治的學習缺乏認同感,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結合生活實際來確定政治議題,能夠為學生提供與政治情境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對政治的認知水平以及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消費及其類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我的消費”為議題,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來分析自己的消費是哪種類型、各種消費類型的優劣,消費是學生生活中每天不可回避的行為,通過聯系自身的經歷,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消費的意義以及正確的消費方式。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兩周內的消費記錄下來,并在小組中進行分享,對消費類型進行歸納和整合,加強學生對消費類型的理解。
(二)根據實際案例確立議題,培養理性精神
在小學與初中的政治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道德意識,并對法律有初步的了解。在進入高中之后,高中政治所教授學生的是更深層次的內容,高中政治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向學生滲透核心價值觀以及社會發展觀念。利用議題式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高中政治教學目的,使學生能夠逐漸成長為對社會發展有利的社會主義人才。結合實際生活中發生的案例確立議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和討論興趣,并在案例討論中確定案例的價值以及意義,并對其進行理性的評價。由此可見,實際案例的引入能夠讓學生更好的認識生活、認識世界,對學生理性精神的形成有重要推動作用。
例如:在上必修1《價格變動的經濟影響》可以借助豬肉價格上漲的想象設計議題。議題描述:豬肉價格上漲原因我知曉;議題思辨:豬肉價格變動的影響我明晰,議題實踐:國家應該怎樣做,我應該怎樣理性消費。通過相應的議題理解價格變動的影響,讓學生在議題分析中學會理性參與經濟生活。
(三)根據社會發展確立議題,提高法治素養
高中政治教學是向高中生滲透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能夠培養高中生形成法治意識,對法律有深入了解。高中生涉世未深,對于法律的實際意義沒有過多認識,缺少分辨違法行為的能力。然而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依法治國已經成為了我國的重要發展準則,需要每一個人都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因此,高中政治教師應當將培養學生的法治素養作為重要教學目標,完善學生的法治認知,深入了解依法治國的內涵。對法律的進一步了解,能夠讓學生對社會的發展趨勢有所認知,對學生未來進入社會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議題,議題描述:權利義務我知道;議題思辨:權利義務我明晰,針對香港問題有人認為,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和限制,那還不如放棄政治權利和自由。對此觀點您是如何認識的;議題實踐:權利義務我踐行等讓學生自主討論,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能夠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對學生的法律道德意識有重要提升作用。
結束語:在信息時代的影響下,高中生能夠自主接受多種信息,由于高中生處于成熟與未成熟之間,常常會因為好奇心而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進而導致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下降。高中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接班人,對我國的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提升高中生的綜合素質,是高中目前最為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高中政治教學則是轉變高中生思想觀念的重要方法,能夠起到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的作用。政治教師需要合理的使用議題式教學模式,提高高中政治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從政治課堂中不僅能學到理論知識,還能完善自身的性格發展體系,促進政治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張現才,曹真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落地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開花——新課改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課堂研究[J].求學,2018(44).
[2]祁明科.基于高中政治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政治核心素養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9(52).
[3]陳玉成.為議題式教學的三種“議”境喝彩——以一節“參與民主生活”公開課教學為例[J].考試周刊,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