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梅
摘 要:地理學科是一門既包含自然科學,又包含人文科學的綜合學科,其涵蓋了自然及人文方面的多種理論觀點,兼容性強,開展德育工作的空間大。高中生的學習相對而言比較緊張,高中教育體系中也并沒有專門的德育課程。然而德育教育卻是學生成長與發展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有效的德育教育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還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科教學活動中蘊含的德育教育素材,加強對學生心理品質、思想品質以及情感態度的正面教育,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關鍵詞:高中地理;滲透;德育教育
新課標理念下,依據教材體系、教學內容特點和思想教育觀點建立多層次的德育目標體系,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加強地理德育的必要前提。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多措并舉,引導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技能的同時,形成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以及資源環境保護意識和法治意識,從而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1.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學科中涉及到的范圍非常廣,地理學科內容中就蘊含著大量的德育教育素材。因此教師要一邊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一邊引導學生從中受到良好情感態度以及品質觀念的熏陶。
以地理學科中《土壤》這一課為例,其主要內容有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土壤的形成。通過對具體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認識到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關系,能夠認識到土壤中礦物質、有機質、水分以及空氣等成分的特征及作用,能夠認識到土壤有機質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過程。高中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環保意識,他們已經初步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生物圈的特點,因而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要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而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保障,所以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要保護綠色植物,不能破壞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種生物等,學生的環保意識會更加強烈。人與自然本是能夠和諧相處的,然而因為人類的貪婪和肆意奪取,致使生物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學生對生物環境的知識了解的越多,他們就越能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就越會規范自己的行為。
而且,地理學科中還有很多的關于氣象災害、地質災害、防災減災以及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運用的相關內容。通過對以上內容的學習,學生會在認識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類型以及危害的同時,更加敬畏自然。人的力量很大,但是人的力量也非常有限,尤其是面對大自然,人們并不能為所欲為。當越來越多的人對大自然有了一定的敬畏之心,那么他們自然而然也就會規范自己的行為,人與自然的相處也將會更加和諧。
2.結合具體的教學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新課標理念下的地理教學活動,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教學方式,有小組合作,有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有課前預習,有整理歸納等等。無論哪一種學習方式,都能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而如果學生具備了良好的學習品質與學習能力,那么他們就能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就能為社會做出更多的價值和貢獻。因此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品質的引導和培養,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具備“活動老,學到老”的學習理念和品質,進而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首先,是小組合作學習法,其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互幫互助能力和團結合作意識。社會的現代化程度越高,分工就越是精細,因而就越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地理課堂上的合作交流,就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對地理知識點展開一定的探索、總結與運用,從而讓學生集思廣益,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助意識。
其次,是教育信息化模式,其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基于信息技術的網絡微課、APP能夠突出呈現某一知識點,并能夠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搜索相關學習資料,引導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課前預習,重難點的突破等。網絡信息技術中蘊含著大量的知識寶藏,當學生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良好品質,那么他們今后的成長與發展將會有無限可能。
3.結合具體的學習個案,滲透德育教育
班級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性的,有學生的自律能力非常強,思維非常清晰、敏捷,然而有部分學生的自律能力有限,且沒有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與品質,以至于他們慢慢地成為了班級中的學困生。其實,無論是優秀生,還是學困生,他們都希望獲得教師和同學的肯定,也都知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好的行為。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育契機,充分挖掘學生的正潛力,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我們班的李同學,他中考成績是非常不錯的,然而到高中后,地理學習能力卻明顯下降。通過與李同學的多次溝通發現,他的學習態度與學習狀態存在一定的問題。中考之前,因為教師以及家長的多方壓力,李同學的學習非常認真,然而到高中之后,他認為自己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于是就開始敷衍了事。學如逆水行舟,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了解到李同學的學習問題后,我就開始引導他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與學習計劃,讓李同學通過切實可行的學習行為,突破自己,迎面趕上。李同學先是制定了一星期的學習目標,并堅持完成了這一星期內的學習計劃,然后慢慢過渡到制定兩星期的目標,制定一個月的學習目標。期間,李同學也有向“偷懶”的時候,于是,我就及時對其進行一定的引導和心理疏導,并充分肯定李同學的努力和進步。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李同學的地理能力獲得了明顯進步,他已經初步掌握了適合他自己的學習方法,并能夠熟練解答每一個地理問題。看到李同學的轉變,我非常開心,這就是目標激勵的重要意義所在,能夠讓一個人踏踏實實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4.結合地理學家事跡,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學科的發展中,涌現出了很多著名的地理學家,正是因為這些地理學家的學習與研究,才使得我們能夠接觸到更加多元化和系統化的地理學科知識。然而幾乎每一個地理學家都有著孜孜不倦的學習品質和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地理學家的相關故事,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以地理學家為榜樣,通讀與地理相關的書籍,并不斷規范自身的行為。
如近代地理學家張其昀,曾精讀了《明儒學案》、《日知錄》、《讀史方輿記要》、《通志略》、《史通》、《文史通義》、《史記》、《通鑒》等大量的書籍。而且張其昀還虛心向多個名人請教,包括竺可楨、梁啟超以及著名史學家柳教授等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搜索張其昀的其他事跡,促使學生了解一個地理學家的成長史。當然學生可以在課下搜索其他地理學家的學習成長史。通過對多個地理學家的研究學習,學生就能發現,每一個地理學家的學習成長中,都伴隨著大量的閱讀與實踐研究,他們的閱讀能力、學習能力是非常強的。就像是某高考生高考結束后所說的“因為我卷子做的比其他人都多,讀的書比其他人都多,試題筆記總結的非常全面,所以我就非常自信”一樣,閱讀、學習是最強有力的基礎。因而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進而就會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努力克服學習與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總而言之,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個案以及地理學家的相關事跡,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滲透,從而促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
參考文獻
[1]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德育滲透的主要方面[J].胡慶玲,于學工,劉曉.教育教學論壇.2017(33)
[2]高中地理教學中德育內容的相關滲透[J].趙曉佳.課程教育研究.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