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升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考中的閱讀理解的難度不斷加大,對于學生的思維品質要求也提升了。在閱讀理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對文本進一步挖掘,設計思維導圖,主題探究,情境問題等有思維含量的課堂活動,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并且對不同層次的班級設計不同教學活動順序,做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關鍵詞:思維品質;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分層教學
2017年《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表明英語教學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英語閱讀是英語學科中的重要部分,閱讀理解也在考試中的占有重要比例。因此英語閱讀理解講評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詞匯知識及解題技巧,更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即學生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造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多元思維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高中階段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中存在問題:
1.重題目講評,輕文本理解
目前高中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中基本還是以“就題論題”的講評模式。可見教師在閱讀理解課堂教學中忽略了對閱讀文本的進一步挖掘和探究,進而大大削弱了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造成很多學生從題海戰術中并沒有得到思維能力的提高,反而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2.重整體一致,輕個體差異
閱讀理解是高中英語考試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基礎存在差異——有的學生閱讀能力較強,而有的學生閱讀能力較弱。然而大多數英語閱讀理解教學形式單一、針對性不足,不能實現因材施教,嚴重影響學生英語閱讀水平的提升。
針對以上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能夠有效地培養不同學習程度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點和難點。現以 2009年全國課標I卷閱讀理解D篇的教學設計和實施為例,闡述以提高思維品質為目的的英語閱讀理解分層教學的設計理念和實施策略。
一、語篇研讀:推測學生閱讀理解中可能出現的難點,挖掘培養思維品質的關鍵內容
指向思維品質的提升的語篇研讀,首先要立足《課標》中思維品質的發展目標,在文本和作者對話的過程中,靈敏捕捉、深入挖掘思維的激發點,結合文本內容將其轉化成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設計與達成教學目標相匹配的學習情境、問題和活動。2009年全國課標I卷閱讀理解D篇是一篇社科類說明文,主題為人與社會。文章圍繞著青少年對自己受歡迎程度這一廣受關注的社會心理學話題,依據臨床心理學教Prinstein的研究,介紹兩種受歡迎的青少年的特征:惹人喜愛和追求地位。
這篇文章對學生造成閱讀障礙是:常用難詞、長詞和復雜句,邏輯縝密,給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一定難度。學生閱讀理解中,沒有理解前后文的關聯,往往以簡單的詞匯來判斷整篇文本的邏輯關系。在理解上的邏輯混亂,影響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從而導致選擇題選項錯誤百出。但是這篇文章又是一篇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優質語料。青少年對自己受歡迎程度這一話題與學生的真實生活密切相關,有利于調動學生憑借以往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的思維品質。
二、課堂設計:解決學生的閱讀難點,激發學生的思維品質。
1.邏輯性思維培養:借助思維導圖,了解語篇結構。
邏輯性思維指人們在表述一件事或者論述一種觀點時,前后是否是相關聯的,是否有矛盾,段落之間是否順序得當、條理清楚,所用論據是否能有效支撐論點,所得結論是否順理成章等(Elder&Paul,2016,轉引自陳則航等,2019)。語篇結構主要是作者寫作思路以及寫作層次的直觀表現。在語篇學習過程中對結構的解讀與梳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高層次的學習要求,它能夠直接反映出教師與學生與語篇內容的脈絡把握程度。在語篇教學過程中,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更好理解語篇中段與段的關系以及語篇各部分與語篇主題之間的關系。【上課實例】: T: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draw a mind map. 學生完成后,教師給與點評,然后帶著學生從篇章的角度再次一起分析文本結構并且給出思維導圖:Example→Topic→(Study1/Study2) → conclusion→ Another conclusion。讓學生領略作者是怎樣通過嚴謹的邏輯關系構建這篇文本,并且自己在閱讀中應該如何分析文章結構。同時,幫助同學理清了第一段作者以第一人稱描述自己的小學階段與中學階段的人際關系與第二段作者引入話題介紹兩種受歡迎的青少年的特征:惹人喜愛和追求地位之間的聯系。
2.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圍繞兩種受歡迎的青少年的特征:惹人喜愛和追求地位開展小組討論,并探究文本主題。
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能夠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外部信息的真實性及附著其中的價值取向做出明辨。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質疑。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已知結論進行質疑,并結合自身經歷進行論證,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生成和發展(陳勝,2017)。本環節教師利用文本,積極創設讀、思一體的語言活動,通過顯性的語言活動,挖掘文本的顯性內涵,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的主題意義。【上課實例】:針對文本中Prinstein教授對于惹人喜愛和追求地位這兩種青少年在今后的性格形成以及成年后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狀況的調查研究,教師提出如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rofessor’s studies and conclusions? Are they true of your own experience? Are the conclusions helpful to you?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由于每個人學習經歷都不一樣,學生在這個活動中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其他同學在思維產生碰撞。學生通過討論,對文本信息進行判斷,質疑、解疑,求同、辨異,評價,培養了自身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進一步加深了對于語篇主題: Be nice—You Won’t Finish Last的理解。同時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
3.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適時借助問題情境促進學習遷移
創造性思維是指個體思維活動的創新精神或創造性特征,其實質在于主題對知識經驗或思維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統的遷移,進行新穎的組合分析,找出新異的層次和交接點(林崇德,2005)。【上課實例】:經過了前面的教學環節,學生已經梳理,了解了文本的主題和結構,同時對這些內容進行了批判性思考和評價,具備了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基本條件。教師啟發學生思考:To be the likable, What can you do in your daily life?
4.分層教學:對于不同層次的班級采取不同教學辦法。
對于層次比較高的班級,課堂設計的順序是:思維導圖→小組討論及深挖主題→閱讀理解題目講解→詞匯拓展和難句解析→問題情境。前面兩個課堂環節之后,學生已深入理解文本,錯題一目了然。而把問題情境環節放在詞匯拓展和難句解析之后,是為了在培養思維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而對于層次一般的班級課堂設計順序略有調整:詞匯拓展和難句解析→思維導圖→小組討論及深挖主題→閱讀理解題目講解→問題情境。之所以把詞匯拓展和難句解析這一環節放最前面,是為了降低學生對于文本閱讀難度,這樣才有利于后面環節的順利開展。也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
英語閱讀理解本身就是考察思維的過程。如果教師能夠充分研究文本以及學生的點,通過情境、問題、任務、活動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那么,各種學習程度的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都有可能提高,進而做題的正確率也會有相應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勝.2017.從思維品質培養視角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4):10-14
[2]陳則航、王薔、錢小芳.2019.論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思維品質及其發展途徑[J].課程﹒教材﹒教法,(1):91-98
[3]林崇德.2005.培養思維品質是發展智能的突破口[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9):25-30
[4]秦琦.分層教學模式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西部素質育,2018,4(11):247.
[5]黃華首.分層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17):70.
[6]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