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彰駿
摘 要: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數學學習最終是為生活服務。小學數學新課改更強調了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強調“學以致用”,也就是倡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真正體現數學服務生活的價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改革和創新。生活情境教學可以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基于此,本文對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展開研究,希望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與效率有所幫助。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運用策略
1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生活情境的必要性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許多學生可能會出現難以理解的現象,從而導致學生對數學課堂的排斥和厭學情緒。而在教學中開展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習興趣與效率。例如,在講解《分數》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前就可以為學生設置探究活動——找尋生活中的分數。要求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找尋分數,并拍攝成圖片上傳給老師。在后續教學的開展中,教師就可以先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在后續教學的開展中,教師就可以在大屏幕上為學生播放學生上傳給教師的突破。如飲料中的維生素占比5%、衣服中的含棉量99.99%等。可以讓學生嘗試對這些分數的實際含義進行解釋。借助這樣的方式使得學生在知識掌握的過程中實現學以致用,真正的做到理論結合實踐。這一生活情境明顯要有趣的多,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好理解。
2 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2.1 開展課前導入,調動學習興趣
在正式進入到課堂授課環節前,教師有必要先開展課前導入環節。在以往的課堂中,許多教師忽視了課前導入環節對課堂教學的作用,或者在進行該環節時所采取的方法不正確,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沒有被調動起來,反而讓課堂氣氛變得低沉。而在引入生活情境這種教學方法后,在進行該環節時便可以將所要講解的知識內容與生活相聯系,從而激發同學們的求知欲望,為構建高效課堂做好鋪墊。比如在講解“確定位置”這一章節前,教師可以先向同學們展示出一副地圖,并且在地圖中突出顯示幾個位置,以其中一個位置作為中心點記為“O”,隨后請同學們思考,如何用簡潔的語言表示出中心點“O”的位置以及地圖上標記的其它位置在中心點“O”的哪一位置上,以及當中心點變成“C”時的位置表示等。此時,同學們會針對老師的問題展開思考,并且由于在問題中涉及到了地圖和位置這些與生活存在密切聯系的元素,這會使得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學生思考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告訴他們問題的答案就在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當中,從而引導同學們展開對新知識內容的學習。通過這種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的課前導入方法,能夠更加有效地使同學們對即將要學習的知識產生興趣,最終真正達到開展課前導入環節的意義。
2.2 創設生活情境,突破教學難點
生活情境與教學的結合,不僅僅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來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將抽象的知識點以通俗易懂的生活問題展現出來,從而幫助同學們更加容易的對教材內容進行理解,最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比如在講解“長方體的認識”時,這一章節主要是要求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各個棱長,并且能夠計算出長方體棱長之和以及表面積。在以往的課堂中,教師通常是直接讓學生參看書本中對長方體各個棱長和表面的介紹,這種方式難免會使同學們對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式產生誤解,并且也不利于向更深層次的問題進行延伸。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將長方體相關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創設生活情境。此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個長方體的牙膏包裝盒向同學們展示,當同學們進行觀察后,能夠清晰的了解到長方體總共有6個面,有12條棱,其中分別為長、寬、高,且各有四組。這時便可以請同學們應用格尺測量長方體的棱長之和,在計算完棱長之和以后,引導同學們思考是否可以先計算出一組長、寬、高的總長度,隨后再乘上四求得長方體的棱長之和。此時同學們會對教師所提出的計算方式進行檢驗,查看是否與自己所采用的計算方法得出的數一致,當他們進行檢驗后能夠得出結果一致的結論,并且也掌握了簡便的長方體棱長之和的計算方式。接下來,教師可以將牙膏包裝盒進行拆分,從而將立體的牙膏盒拆成平面圖形,并引導同學們嘗試著應用簡便的計算方法求解長方體的表面積。此時同學們能夠發現,在長方體中存在著幾組面積和大小相同的面,這便可以讓他們輕松掌握長方體的表面積求解方法。通過這種方式,既幫助同學們掌握了容易存在問題的知識點,同時也提高了課堂的授課效率。
2.3 結合生活情境,拓展實踐活動
在新教改背景下,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授課方法,而是應該在課堂中引導同學們嘗試著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從而應用所學知識內容解決遇到的問題。為此,教師可以結合生活情境,拓展實踐活動,從而引導同學們進入到自主探索知識點和解決問題的狀態中。比如在學習“分數加減法”的相關知識點時,同學們初次接觸“分數”這一概念,因此也很難理解如何解決與分數加減法相關的習題。這時,教師便可以借助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分蛋糕問題,來幫助同學們學習和理解分數的加減法。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呈現出一個蛋糕,并將蛋糕記作單位1,接下來將蛋糕大小均勻的切成若干份,此時便可以告訴同學們所切下來的每一份蛋糕便可以表示成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如果切下來的蛋糕總共有十份,那么其中一份便可以表示成整個蛋糕的十分之一。通過這種直觀的說明方法,便可以使同學們很容易理解教材中抽象的知識點。在介紹完分數的概念后,請同學們在切蛋糕的情境中學習分數的加減法問題,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索,能夠使他們更加深刻的掌握與分數加減法相關的知識,從而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綜上論述,隨著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開展,對于學生的教育更加趨向于素質教育。當下的教育中,教師要能夠及時摒棄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并且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模式,將生活中更多有用的內容搬到課堂上,通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將之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階段,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其數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鄭麗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1(12):169-170.
[2]趙明.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3(0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