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海
摘 要:當今社會快速發展人們對道德要求也日漸提高,但當代學校教育重視成績,忽視品德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德育教育成為了當代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生物學科中蘊含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教師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已成為當前生物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關鍵詞:生物教學;德育滲透;實施策略
高中生物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物規律的學科,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了“育德為先、能力為重”的課程理念,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結合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高中生物教學德育滲透的主要內容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學科,是理科類課程,其德育內容應該更貼近生物學科的學科特點——科學性,如生命教育、科學教育、世界觀、人生觀、法制教育、愛國思想教育、集體教育、環境保護教育等[1]。在教學中,知識是理性的,德育內容應該是感性的,如果我們找準滲透點,學生能更好的接受。
二、解決高中生物教學中德育滲透問題的對策
1、重視德育宣傳及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素養
作為教師要重視德育教育,不可單純地把德育教學看做是硬性規定,應付了事。教師應把德育教育當做工作重心的一部分來對待,從根本上重視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僅靠教師本身去實現是很難做到的。學校應該依據德育大綱和學科課程標準對學科德育建立相應的評價、考核機制,來鼓勵各學科教師參與到德育工作中去,防止教師們對學科德育的漠不關心。各級學校領導和教學管理人員在聽課、評課時,把學科德育滲透情況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價指標。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各科教師教學理論學習活動,提高一線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為教學實踐提供科學的指導。學校運用行政手段,使教師滲透德育時有章可循,學校對教師評估時有據可依,并為教師理論學習提供時間保障,教師會逐漸意識到學科德育的重要性,學科德育滲透逐漸從理論研究切實進入各科教師教學的課堂之中。
高中學生具有可塑性和向師性。教師對學生學習具有示范作用,其言行舉止對學生影響深遠[2]。所以在進行德育滲透時,教師的言傳身教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教師不斷進行教師專業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時刻注意言行。不僅教師自身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其他優秀人物也可以作為榜樣帶入課堂為同學做示范。所以教師也要有豐富的德育知識儲備,比如,教師可以列舉感動中國獲獎人物的光榮事跡,把這些好人好事帶入課堂為同學們講解,促使同學向這些榜樣學習[3]。
2、深挖學科德育滲透點,合理滲透德育
我國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生物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存在不足,讓學生了解基本國情,培養學生民族責任感。我國生物的保護工作及生存環境得不到有效的保護。生物教師可以用這些知識去激起學生刻苦學習,樹立為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美好而努力奮斗的決心[4]。
生物教師在講解生物知識時,可通過介紹生物學家的軼事,將生物科學知識與人的有情有感、有血有肉的創造性活動聯系起來,對生物知識,學生就會產生親切感,同時也讓學生知道只有堅持不懈、刻苦鉆研、堅定執著的個性品質才能有所成就。例如在學習孟德爾遺傳規律時,講述孟德爾經過八年的研究,持之以恒,堅韌不拔,努力終于研究出遺傳規律。孟德爾的事例給學生帶來了深刻的思考,學生可以寫一篇自己的感想。這樣,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同時,還培養了自己積極的情感。
另外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地域特點等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做到有針對性的進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則,德育目標沒有實現,反而還可能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區別進行。例如:高中生物必修三講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時,學生知道了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生長素分布不均勻造成的,是由于單側光照射引起的。學生掌握這一原理后,可以進行如下小結:植物的向光彎曲生長,外因是單側光的照射,內因是生長素的促進生長的作用,植物才能表現出向光性,是兩個因素一起作用的結果,這體現了辯證法中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由于高中學生已在思想政治課中學習過有關內容,所以這樣一個簡單的小結從生物學的角度印證了外因與內因的關系,在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面,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生物教師要依據生物本身具有的德育功能以及學科特點,在平時的生物教學工作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教育。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主要應在鉆研教材時深入發掘德育因素,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思想情操的陶冶融為一體,寓德育于生物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徐雪,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實踐研究[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14.
[2]宋則,孫彥東.淺析教師在德育教育中的功能[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1995,4(2):59-60.
[3]李小娜.生物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德育教育[J].考試周刊,2011,27(5):190.
[4]梁坤.淺析中學德育教育現狀及對策[J].學術研究,2013,(1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