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良
摘 ?要:知識的積累與傳播是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教育是知識積累與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對教育進行創新則更有利于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因此作為教師創新教育是必然的,因為不斷地進行創新教育才能營造充滿活力的教學課堂,這樣的課堂不僅有利于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還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與生活中都有好處。因此本文基于高中化學教學進行創新教育這一論點進行分析闡述,以供相關人士進行交流參考。
關鍵詞:高中階段;化學教學;創新教育
引言:
高中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還要重視學生意識的培養,如學習意識、創新意識。而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時,教師可以從兩個主體出發,第一個主體是學生,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的外部環境,通過外部環境去學習新的知識,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與生活中發現的化學知識相結合。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第二個主體是教師,教師通過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模式,進而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性和實踐性的人才。
一、分析學生學習特性,合理安排課程內容
高中化學課本因為側重點不同,主要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化學必修部分是高中生必須學習的部分,這一部分的理論包含了整個高中時期必須要學習的化學理論知識,同時必修也起到鞏固學生初中時期化學理論知識的作用。而選修則是在必修的基礎上,將部分化學知識進行擴展與延伸,以增強學生的見識和化學知識素養。但是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化學教材化會涉及一些新的內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進學生科學素養的進步,但是部分內容較為高深,并不適合處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與認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因此化學教師要分析總結學生在學習中的特性,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識能力再結合教學中的實際要求,對化學課本所涉及的化學知識內容重新進行排列組合[1]。
二、根據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模式
(一)營造課堂氛圍
在化學課堂上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營造良好的化學課堂氛圍。在化學課上教師與學生友好交流,避免出現教師單方面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學生則在聽課的過程中只聽不講,一味地聽取課本知識,摒棄自己的創新思想的現象出現。同時化學教師要將自身與學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達到亦師亦友的狀態,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問題與想法,促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出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習必修一,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第一節金屬化學性質這一章節內容時:有一個學生對金屬與其他物質進行反應的現象與過程和能否反應產生濃厚興趣,并提出相關問題,而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并給予鼓勵,帶領學生進行一場小型實驗,如:從煤油中取出一小塊鈉,并用濾紙吸干上面的油,將其放到潔凈、干燥的玻璃表面用小刀進行分割,將剩余的部分放回原處后,教師讓學生在切割前觀察鈉表面,以方便與切割后的表面進行對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金屬化學反應的過程,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也讓學生們感受到了教師是喜愛學生進行提問的,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創新性思維[2]。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化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學生會自行學習與探索相關的化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而化學史上許多名人的成就,大部分是以興趣為起因,導致其對化學的探索與學習,再到創新性的成就。而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時,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普遍會應用到的就是教室當中的多媒體,而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化學教學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科技迅速發展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的使用已經較為普遍。其二,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在傳統的化學教學課上,一部分的知識內容用語言來形容,有時過于抽象,并不利于學生理解,甚至會導致學生感覺到在化學課上所學習的知識過于枯燥無味,而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將用語言難以形容的部分應用多媒體進行呈現,則更利于學生進行理解學習。如通過多媒體呈現特定的化學現象、化學反應與化學反應過程,同時選材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讓學生也體會到化學反應就在身邊這一理念。促使學生對化學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并且通過觀察周圍的外部環境去發現化學反應,由此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三、結束語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化學教師要積極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案、教學模式。在創新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分析學生特性,從而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并且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營造活躍的化學課堂氛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王清芳. 高中化學教學創新教育實施初探[J]. 數碼設計(上),2019,000(005):242-243.
[2]黃樹. 高中化學創新教學策略初探[J]. 科教導刊(電子版),2018,000(010):1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