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利軍
摘?要:新形勢下,人們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媒介?!胺D課堂”就是基于師生配合和科技進步的基礎,實現改革和創新的教學形式的體現。本文將以高中數學為例,談一談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策略,希望能夠助力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數學;翻轉課堂;教學策略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創新性的教學模式開始出現在了教師的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其中之一。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時,結合所教學的內容,有效實施翻轉課堂這種新興的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诖?,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借助互聯網,引導學生課前預習知識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的先教后學的教學形式,轉變為了先學后教的教學形式。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想應用翻轉課堂這種教學形式,就有必要借助互聯網,引導學生先進行課前知識的自主性預習。
例如,在教授“指數函數”這節數學知識時,教師可以探究這單元所涉及的基礎性的知識,并會以此為基礎,在互聯網上進行資源的搜集與整合,匯總成一段視頻。當然,在設計視頻時,教師應該充分地考慮到學生所具備的在注意力上的特性,盡量將視頻設計為5到10分鐘,這樣,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于視頻上。設計好視頻后,教師便可將所涉及的視頻上傳到互聯網上,促使學生在家中下載該視頻,借助視頻和數學教材上的內容,進行知識的預習。這樣,學生能夠在課前,有效地掌握將要學習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應對課堂上的數學知識的學習。
總之,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深入了解翻轉課堂所具備的特點,借助互聯網,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有效預習,從而促使學生發展自身的自主學習力,更好地應對課堂上的數學知識的學習。
二、重視互動,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引導下,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盡量地增強課堂的互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上的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效果。
例如,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或者隨堂測驗的方式,了解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對相關的數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明確了學生的掌握情況后,教師便可將班級上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促使學生在小組內對重難點數學知識點,進行合作式的知識的學習。在小組合作中,筆者會盡量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傾聽他人的看法,使得學生的思維與思維能夠獲得有效的碰撞,促使數學課堂具備較好的互動性的特點,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重難點的數學知識點。當然,在學生進行完小組合作后,教師可以促使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引導他們說一說所探究出的結果。根據每個小組所探究的結果,教師再進行歸納和總結,對每個小組所探究的結果進行評價,并會了解學生仍舊是不懂得知識,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課堂知識的教學。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的知識學習中,認真與同學進行討論,認真聽筆者的講解,有效地掌握本節所涉及的知識,讓數學課堂教學能夠更為有效。
總之,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堂互動,并讓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進行知識的有效學習,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三、加強課后復習,讓學生有效掌握所學知識、
翻轉課堂下,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重視學生的課后復習環節,讓學生能夠在有效的復習下,更為牢固地掌握所學習的知識,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
在課后,教師可以借助視頻資源所具備的可重復利用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視頻的重復觀看,并促使學生結合視頻所展現的內容和在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進行筆記的記錄,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寫下自己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進行一定的鞏固。當然,教師也可以借助互聯網構建QQ群,鼓勵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將遇到仍然掌握不了的數學知識點展現在QQ群中,向班級上的其他學生進行問題的詢問,從而解決自身所遇到的數學問題,防止自己出現知識遺漏的現象。此外,教師在還應該向班級上的學生推薦幾個數學網站,引導他們在數學網站上做與所學習的數學知識相關的題,并及時地向教師說一說自己所遇到的不會解答的題,引導教師輔導學生,幫助學生掌握利用數學知識點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傊?,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復習,促使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有效地掌握所學習的知識,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習的數學知識。
綜上所述,教育需要進行革新,只有這樣,才能夠始終發揮出生機,更好地培育學生,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數學是高中生所需學習的基礎性的學科,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意識到所教學科的重要性,承擔起屬于教師的職責,創新教學模式,將翻轉課堂這種新興的課堂形式融入進課堂中,以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云花.翻轉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及設計方式分析[J].吉林教育,2017(38).
[2]陳麗萍.淺析翻轉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