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菊
摘?要: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主要舞臺。這個舞臺可以是靈活多變的,亦可以是情趣盎然的,但必須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如何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取得最大限度地發展與進步,是一個值得廣大教師深思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就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方法與策略作以簡要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目標;動手操作;實踐
小學數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數學素養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深入推進,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為從根本上克服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教師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在立足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當中與其不相適應的環節進行及時的調整與改進,以優化課堂結構,進一步激活數學教學活力,以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換取最大化的教學收益。
一、根據教學內容,設立三維目標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痹囅耄绻麤]有明確的目標作為教師教學的前提和指引,就勢必會在極大程度上令課堂教學陷入無序狀態,進而阻礙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首先應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的具體內容設立三維目標,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創造有利前提。
在教學“認識時間”這部分內容之前,我根據學生特點及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進行了如下設計:(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時間單位“分”,知道分針走1小格是1分;初步認識幾時幾分,會讀幾時幾分和幾時半,知道1時=60分;(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撥一撥、認一認、寫一寫等觀察操作的數學活動,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滲透初步的模型思想;(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帶來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結合生活情境認識時間的價值,形成珍惜時間的意識,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如此,通過設立三維目標,既理清了上課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基于動手操作,發揮主體價值
傳統的“注入式”教學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將學生單純地視為容納知識的機器,這便嚴重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主體價值的發揮,同時對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引導學生以動手操作這一方式自主參與探究學習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而且還能夠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一)”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是從大自然中的昆蟲引出對稱圖形的一半,讓學生在猜想中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感受對稱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我讓學生試著動手剪一只“蝴蝶”,以使學生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待匯報展示過后,我向學生問道:“為什么有的同學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同學剪出的蝴蝶卻不像呢?為什么要對折?為什么只要畫蝴蝶的一半?”待學生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了軸對稱現象后,我讓學生先對折,再畫一畫,剪一剪,用這種方法再剪一個其它的對稱圖形。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切實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價值,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發展了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開展實踐活動,實現學以致用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數學素養不應被局限于課堂這一狹小的空間里,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余,積極拓展數學教學的外延,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靈活運用,以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并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
在講授完“數據收集整理”這部分內容后,我向學生問道:“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生活中的哪些地方還用到了統計?”待學生自由交流過后,我讓學生在課下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的季節,并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同時,我還提出了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1)喜歡什么季節的人數最多?喜歡什么季節的人數最少?各有多少人?(2)如果要組織班級活動,安排哪個季節出去游玩最好?(3)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如此,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靈活運用,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就感,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與能力,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
總而言之,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教師就須始終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同時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數學的學科特點,積極探求更多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以使數學教學長期“高耗低效”的現狀得以及時扭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獲取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參考文獻:
[1]林海榮.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7(14):174.
[2]何千祥.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2016(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