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教育事業,就其本質來說,是培養人的事業。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必備內容。如何響應教育部號召,讓高校思政課在學生心中生根,是每位教師都在認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問題。本文在結合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提升大學思想政治課深入人心的三條路徑:教學內容結合專業;教學手段與時俱進;教學語言深入淺出。
關鍵詞:大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實用性,提升路徑
思想政治(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如何發揮思政課“鑄魂育人”的關鍵作用,如何激發思政課的課堂活力和時代魅力,這是讓高校思政課在學生心中生根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在結合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提升大學思想政治課深入人心的三條路徑:教學內容結合專業;教學手段與時俱進;教學語言深入淺出。
一、教學內容結合專業
(一)加強教學內容的專業針對性
教學內容的專業針對性是高校思政課能否深入學生心中的關鍵。思政課較為偏向理論,且為適應全國各地區的教育要求,教材統一編寫,這也導致教材具有高度的普遍性、理論性,卻缺乏了相應的專業針對性。要讓思政課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首先,教學內容須時刻依據社會發展和學生專業的要求進行拓展和延伸;緊跟時代,通過引入鮮活、及時、有效的專業性例子等來實現教學內容的專業針對性。例如,當下社會熱點抗疫,學生并非醫學專業類,如何在自身所有的專業知識下,為抗疫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正是我們大學思政課應該教授給學生的。應該讓學生明白,實現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并不受限于自身專業,只要把自身專業所學運用到社會中,在社會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實現了價值。實現思政課的專業針對性,完成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
(二)提升教學內容的生活實用性
陶行知先生倡導“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教育的目的是生活”,深刻強調了教育與現實密不可分的重要性。學生最關心、最期待解決和最感興趣的問題也是鮮活的生活現實問題。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課都是以理論講述為主,很少涉及解決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到了大學,思政課更應該體現出生活的實用性,通過實踐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政課的魅力。也只有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政理論的實用性,才能讓思政課在學生心中生根。鄧小平也強調過:“ 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所以,在確保教學內容準確和規范的基礎上,教學內容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與時俱進,以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為導向,就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疑難點及時給予針對性回答,強化問題意識。以改革創新為例,如何幫助學生在掌握思政課弘揚改革創新精神理論的基礎之上,激發學生創業激情,幫助學生完成創業報告書,幫助學生搭建創業夢想,是讓思政課實現生活實用性的關鍵。
二、教學手段與時俱進
(一)綜合各種教學方法,把課堂給予學生
將調查問卷、討論探究、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到實際課堂當中。在課前、課中、課后都布置相應的符合學生專業且能完成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性。教師引導、學生主體合作完成授課。一來學生能通過自身努力完成學習,二來使得思政課解決了往日純理論的枯燥灌輸,教師授課壓力大,學生卻依舊無法掌握精髓的問題。例如互動教學法。在師生交流、生生合作和互動中加強師生溝通共同解決難題。在問題討論探究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體會不同思想的火花碰撞;又如,情境式教學法,通過設立情景體驗,讓學生親身融入,使思政課真正做到潤物無聲。
(二)加強信息化手段運用,讓課堂活起來
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如何讓學生感覺“高冷”的思政課“接地氣”,需要教師在思政課堂授課過程中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的顯著優勢,給思政課注入活力,讓思政課與時俱進。以往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會覺得枯燥沒有參與感而玩手機。如今,思政課借助信息化手段讓學生從偷摸“玩手機”轉變為真正的“用手機”學習。例如,借助超星、藍墨云等平臺使用,課前發布學習任務,檢查學生完成情況,課中進行簽到、投票、頭腦風暴等活動、課后發布考核評價。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為教師課后反思提供參考。同時,借助多媒體、視頻、音頻等多種資源,豐富了教學形式,把典型性事例、社會議題,通過各種形式展現出來,再由教師進行知識點的點睛歸納。在課堂中加強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線上和線下有機結合,真正讓思政課堂煥發活力,體現思政課的時代性。
三、教學語言深入淺出
(一)構建以生為本的教學語言,貼近學生
思政教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教材語言精煉卻難免晦澀難懂,教師需要進行重構,通過自身的教學語言,化難為易,深入淺出的進行授課。這是對思政教師的素養要求,亦是思政課融入生活貼近學生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求語言準確,簡單易懂,生動親切,從教材內容出發又高于教材內容,構建特色教學語言,推動教材話語向師生話語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掌握學生的話語風格。由于時代發展、成長環境、現實條件等的差異性,學生會形成具有時代特色和個人風格的話語表達。借助學生熱愛、喜聞樂見的話語,四兩撥千斤地講述思政理論重難點。同時,教師借助語氣語速、語音語調,配以相應的肢體動作,把教學語言形象化,將抽象性的思政理論知識對學生進行輸出,用貼近學生的語言幫助理解,拉近師生距離,才能真正讓思政理論在學生心中生根。
(二)創設時代特色的教學語言,貼近實際
創設具有時代性的教學語言,貼近實際,這不僅是學生的需求,更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創新授課方式,創新教學語言,唯有創新,才能為思政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作為思政課教師,必須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掌握時代話語,為新時代的思政課發展助力。例如,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催生了諸多網絡用語,學生對此興趣頗高。若教師對網絡熱詞一概不知,在學生眼里的教師就是一個落伍呆板的形象,必然影響教學效果。但是教師也要恰當運用網絡用語,遵循適度原則。網絡流行語和網絡短視頻對學生頗具影響力,但網絡的開放自由性,使得其中也不乏低俗萎靡的內容。此時,更需要我們思政教師進行信息過濾,既充分利用網絡語言“新”的特點為教學服務,又要正確引導學生使用網絡語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四、結語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國家對思想政治工作寄予厚望,而如何能讓思政課在學生心中生根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廣大思政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加強教學內容的專業針對性和社會實用性,融合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貼近生活化的教學語言,從而不斷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影響力。辦好思政課,高校才能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完成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更好地服務大局,不斷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葉蓓,江西工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