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組合作是數學學習的有效方式,小組合作要合理劃分學習小組,精選合作學習內容,選準合作最佳時機,安排好合作學習步驟,保證合作學習時間,根據實際情況,變換合作形式,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小組合作;合理分組;精選內容;選準時機;安排好步驟;保證時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一”。現在的許多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會有意識地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環(huán)節(jié)。但透過教學活動,重新審視當前的小組合作學習,覺得很多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達不到效果。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 合理劃分學習小組
小組討論是合作學習的首選方式,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一
定要充分了解學生,把握教材,對課堂上所要解決的問題有一個基本估計,哪些問題學生能獨立解決,哪些問題需要學生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學習,也就是所說的“備學生,備教材”。
首先,要科學合理的設計組織學習小組應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
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差異運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充分運用人力資源,使全員之間具有互補性,學習小組之間力求均衡,無明顯差異,便于公開競爭,通常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最佳,小組內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各一名。
其次,教師要選拔并培養(yǎng)小組長,可以任命智力水平高,表達能力好,表現欲望較強的學生當小組長或匯報員,也可以采用輪換制,分期讓每一個學生都當一次小組長。
二、 必須精選合作學習內容
小組合作學習雖能在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并不是說所有的內容都應采用合作學習。選準、選精學習內容是確保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因素。
(一)模棱兩可、計算結果容易出現分歧的內容
如果要小組合作解決的問題答案非常明顯,而且是唯一的,那就沒必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了。而模棱兩可、易產生認知沖突的內容卻最值得討論的。
(二)方法不確定、答案不唯一的開放性內容
一些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可用多種策略解決,讓學生獨立思考之后再進行充分的小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學習效果。
(三)個人無法獨立操作的復雜內容
在學生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自發(fā)地進行小組合作,培養(yǎng)同學間團結協作精神。如在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動物王國舉行拍球比賽,小猴、小馬、小熊、小狗、小白兔分在一組進行比賽。請小朋友們來做裁判,看看這些小動物在1分鐘時間里各拍了多少個球。在個人無法準確地數出多少個球時,會自覺想到采用小組合作的辦法,每人負責數一種小動物的拍球情況,然后再匯總起來。
三、 必須選準合作學習時機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能為了制造熱鬧的假象隨意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合作,教師必須及時、恰當地把握好合作學習的時機,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①在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時組織合作學習。②在大部分學生思維受阻時組織小組合作學習。③在學生生意見不統一時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四、 必須安排好合作學習步驟
學生有了明確的合作學習步驟,就可以避免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因此,每一次運用合作學習時,教師都需要根據教材內容進行科學預設,制定出明確的合作學習步驟。有了明確的合作學習步驟,就能夠使學生明確“我將怎樣與同學合作”,才能通過生生之間相互的啟發(fā),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產生新的靈感,使問題迎刃而解,進而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 必須保證合作學習時間
小學生年齡小,進行操作、思考問題的時間一般要比成年人長,且合作之后還要組織語言進行匯報,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習內容,充分預設學生操作、探究、討論、交流的所需的時間,給足學生發(fā)言、補充、更正甚至于辯論的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和相互補充的機會。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實現優(yōu)勢互補,促進知識的建構,能給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應該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合作學習成為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而采取的最扎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六、 小組討論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選擇多種有效的形式展開
師生“一對一”的合作:
師生“一對一”的合作交流,目的是發(fā)展優(yōu)生的個性品質。對某一題目的解決方法有時不唯一,在全班沒必要講,因為可能不被大多數同學接受,也不是大綱要求的范圍(如同一法、反證法等等),但有些優(yōu)生完成同樣的題目優(yōu)于大部分同學。教師應抓住有利時機,啟發(fā)他們對一題多解或習題變式進行嘗試,并與他們討論對某一題目有無“高見”,從而拉近師生關系而且培養(yǎng)學生動腦的習慣,全方位,多層次思考問題,有利于優(yōu)生個性品質的發(fā)展。
教師參加小組討論:
課上解決某一問題,為了讓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需要分組討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條件。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相互討論、評價激勵、同伴互教等。討論過程中,他們思維必將產生認知沖突,不充足的推論會得以暴露,最終會達到正確的判斷和深刻的理解。在同伴互教中,教者與被教者均能從中受益,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在學生討論期間,教師不是只站在講臺上“瞭望”。要有目的地選擇一組參加他們的討論,了解他們考慮問題的思路、角度,掌握他們對知識橫縱聯系情況,以便更具針對性地講解,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提出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逐步引向深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啟發(fā)和誘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規(guī)律,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和能力。
生生間的合作:
在課上教師再民主,有時候學生與教師的討論也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與學生間溝通與討論最易被他們彼此接受;他們畢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最能讓他們彼此放得開。
布魯納說:“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語言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過程的積極參與者、探究者”。同時,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這清楚地表明,今后的數學教學必須以探究為主要方式,以合作交流——小組式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
作者簡介:
王樹寶,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內蒙古赤峰市克旗同興鎮(zhèn)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