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摘? 要:農村初中學困生是指在廣大農村的初中里,少數身體健康、感官、智力發育正常,但因其他因素導致的文化課學習存在困難的少數學生群體。與城市學校相比,在廣大農村初中由于受到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人文環境不佳、學校設施建設滯后、教育觀念陳舊,家長重視程度不夠、學校學習氣氛不濃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學校的學困生比例要明顯高于城市學校,在學校里學困生是“弱勢群體”。
關鍵詞:農村初中? 學困生? 轉化? 思考
中圖分類號:B844.2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8(a)-0152-03
Think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or Students i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HE Juan
(Shangy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Lintao Country, Gansu Province, Dingxi, Gansu Province, 730500 China)
Abstract: The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refer to a small number of students i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s who are healthy, have normal sensory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but have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cultural courses due to other factors. Compared with urban schools, due to the un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or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backward construction of school facilities, outdated education concept, insufficient attention of parents, and weak school learning atmosphere, the ratio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rural school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urban schools,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schools are "vulnerable groups".
Key Words: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Poor students; Transformation; Thinking
筆者自幼就在農村地區學習和生活,自參加工作以來也一直在山區學校任教,所以對農村地區的學困生群體有著廣泛的接觸,對他們的情感有著深切的感受,有效解決了學困生的問題,全力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們新時代教育工作者堅如磐石的使命和擔當。
1? 農村初中學困生群體成因分析
學困生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筆者十多年來的教育實踐發現,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一是家庭環境的制約。筆者所在的學校地處馬銜山下,距離縣城遠,海拔高,屬高寒陰濕的山區,自然條件艱苦,人均純收入低,學生的父母祖輩文化程度低,大多以農業生產為謀生的主要手段,多數家長認為,孩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有限,將來大都要外出務工和從事農業生產,學校所學知識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實際應用效果有限,從而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正面引導、教育作用發揮不充分,甚至有消極作用,致使孩子逐漸成為學困生。二是社會環境的變遷。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活躍,新一代的農民不愿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耕生活,開始進城務工,加之一部分離異家庭的子女,導致大批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就筆者所帶的班級而言,常年留守的孩子占到了六成以上,其監護人大多是年邁的爺爺奶奶或者近姻親,監護效果大打折扣,這類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常常表現出莫名的孤獨、無助,這部分留守兒童最容易成為學困生。三是學生自身內在的因素。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方法不得當、習慣不佳,隨著農村獨生子女逐漸增多,家庭嬌生慣養,父母長輩將親情的缺失用物質來補充,使得孩子們逐漸喪失了思想純潔、勤奮樸實的優點,自小就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學習過程中,怕苦怕難嫌累,獨立性不強,不愿獨立思考,缺乏刻苦鉆研的意志,做作業時借助于學習類APP或者電子工具,更有甚者有抄襲同學作業的現象,隨著功課難度的逐步加大,課業量的增加,課后作業的增多,時間一長自然就會導致學習困難,成為標準的學困生。四是學校教育方法不得當。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學校硬軟件設施不全,師資水平較低,教師編制少,教師的課業負擔重,教育理念落后,教學方法呆板單調,常采用“填鴨式”及“滿堂灌”的方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導致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2? 學困生教育轉化策略建議
學困生的教育轉化成效嚴重影響了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是我們在學校教學過程中無法回避的難點。筆者認為,基于以上學困生的成因分析,農村初中學困生的轉化也應該從社會家庭因素、學校教師因素、學生內在因素3個方面出發,探索學困生教育轉化的新思路,明確轉化工作目標,采取高效應對措施,改進和完善學生評價體系,助推教育的均衡化發展,努力營造和諧民主的校園文化氛圍,才能做好學困生教育轉化工作。
2.1 家庭和社會的高度重視是學困生轉化的基礎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情,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要全力推進教育均衡化發展,落實“學校標準化建設”各項政策,破解制約農村基礎教育健康發展的瓶頸,在教育經費投入、教學設備配置、教師力量選派、師資水平提高、福利待遇提升、職稱評聘條件簡化等方面加大對農村學校的傾斜力度,堅持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并舉,為農村教師職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為農村教師干事創業營造良好的環境。
2.2 學校在教學上的高度關注是學困生轉化的支點
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健康活潑、團結友愛的校園文化氛圍,創造互助互幫互利的學習環境,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發揮學困生的特長,使他們找回失去的尊嚴和自信,在校園里找到自己的精神歸屬,重新成為精神愉悅、樂觀向上、積極主動、樂于奉獻的陽光少年。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不斷地發掘探索學困生轉化新思路,完善對教師及學困生的評價體系,通過建立家委會、組織開展“家校有約”和“互助一加一”等活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校園活動,把學校建成學困生快樂學習的天地,精神生活的樂園。在“互助一加一”活動中,由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定期與學困生進行交流談心,通過開小灶、辦小班的形式幫助學困生首先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和難題,讓孩子們在學業上沒有負擔,跟上大多數同學的節奏,其次在校園設置了“青蘋果談心室”,談心室面積不大,配備了沙發、電腦、茶吧機、固定電話和網絡聊天設備,雖沒有華麗的裝飾,但卻布置得溫馨舒適,散發著濃濃的人文情懷和濃厚的書香氛圍,談心室選配了5名經驗豐富、待人真誠、學識淵博的年輕教師定期開展活動。師生之間通過在談心室平等的交流,雙方敞開心扉,教師對學生的無奈和隱情進行逐一化解,對于人生的困惑逐一開導,讓學生束縛的心靈得到了安慰和放松,使孩子們對學校、對老師、對同學有了更多的認同和依戀;使學校和老師在孩子們眼中更有魅力;使孩子們在學習上,輕裝上陣,無所束縛。
2.3 教師在教學上的逐步改進是學困生轉化的關鍵
長久以來部分教師視題海戰術和死記硬背,為提高成績的法寶,其最終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學生課業負擔繁重,厭學情緒漫延,形成了“低效—厭學—低效”的惡性循環。筆者所在的學校屬山區學校,但在學困生轉化工作中卻走在了全縣前列,主要采取了“分層次教學法”進行學困生轉化,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以及潛能的大小,將學生分成若干層次的小組(一般為三級),針對各層次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和課間活動,上課時任課教師力求在25min內完成授課活動,剩余的20min時間則用來指導學生進行隨堂練習,練習題相應的分為甲、乙、丙3類與3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相對應,要求每組學生按事先的分類完成目標習題,在完成后鼓勵完成高一層次的部分習題。通過分層次教學,使基礎薄弱的學生,只要初步掌握章節基本內容,獨立完成課本后的習題就可以了,掃除了繼續學習的障礙,產生了成功的學習體驗,其余的學生也能各得其所,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空前高漲,個個力爭上游。
2.4 教師的賞識教育是學困生轉化的助推器
教師要用愛去維護學困生群體的尊嚴,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對學生的錯誤和成長中的不足要有一顆寬容的心,用自己的細心、耐心、真心地去認可孩子,用情去感化孩子,踐行“多用賞識的目光,少有挑剔的行為”的教育理念,用欣賞認可的眼光來看待學困生,對學困生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在學生管理中建立“容錯”機制。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愛待人”,使學困生群體消除自卑心理,消除對老師和同學的抵觸情緒,逐漸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認可,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感受到來自同學的信任,從內心認可班集體,才有發自內心的學習欲望,才能逐漸成長為學習中的學優等生。
3? 結語
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知難而進,不負韶華,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學困生教育轉化工作中多一個標準、多一把尺子、多一份關愛、多一些尊重、多一點寬容,為學困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能在青春年少時,樂觀積極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來,將來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 李令青,韓笑,辛濤,等.認知診斷評價在個性化學習中的功能與價值[J].中國考試,2019(1):40-44.
[2] 王俊生.差異勢能教學法應用于小學高年級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2):217-221.
[3] 仇曉磊.農村小學學困生轉化策略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4] 李淑賢.多一點愛給學困生[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21):175-176.
[5] 付英.目標教育在學困生轉化中的應用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4):130-131.
[6] 劉子清.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的行動研究[D].云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