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明
【摘要】讀寫作為語文教學中關注的重點,高中語文開展教學中,通過以讀促寫的教學方式,通常是促使閱讀與寫作雙重提升的最佳方式,其不僅能夠使語文的讀寫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而且還能使學生具備的語文學科素養得到顯著提高。本文主要從“以讀促寫”的角度對寫作教學策略進行探討,以促使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以讀促寫 ?高中語文 ?寫作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34-0076-02
新課標下指出:“學生通過鑒賞、閱讀、交流、表達等相關語文活動,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語言的建構和應用、文化的傳承和理解、審美創造和鑒賞等方面都得到進一步發展。”本文主要從思維、語言、審美等各個方面對“以讀促寫”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并從課內、課外兩個層面開展語文作文教學。課內,主要以主題閱讀與作文對接、思辨閱讀培養思維品質開展作文教學,課外主要從新媒體的運用與教師制定針對性閱讀計劃,促進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從而使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效提高。
1.以讀促寫與高中語文寫作教學
1.1 以讀促寫內涵解析
在語文課堂學習中,閱讀和寫作是最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學生可在大量的閱讀過程中了解相關的文化,獲取一定的知識渠道,并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悟文章的布局、品味文章中的語言美,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為后續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寫作教學則是對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進行輸出,主要是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語文基礎知識,緊緊圍繞某一寫作主題,利用自己的語言文字,進行知識傳遞,并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
在語文學習中,閱讀與寫作兩者之間密切相關。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屬于知識輸入;而寫作教學則是知識的有效輸出。學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獲得大量的語文知識,才能更好地進行寫作輸出,不斷提升語文寫作質量。基于閱讀與寫作兩者之間的天然性聯系,教師在開展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時候,必須要充分借助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寫作思維的發展,使得學生更好地開展寫作。
具體來說,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就是指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的時候,對課內、課外的閱讀資源進行有效地整合,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并通過思考和感悟等,逐漸形成一定的寫作思維,最終實現寫作能力的提升。同時,在以讀促寫的模式下,學生還會在寫作的過程中,對閱讀產生反作用,促使學生的閱讀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使得學生在以讀促寫模式下,共同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質量,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1.2 以讀促寫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應用價值
寫作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關鍵。但是在傳統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模式下,由于教師的寫作教學目標模糊、寫作教學方法欠缺、缺乏讀寫結合的模式,致使學生寫作教學效果不佳,難以提升學生寫作水平。基于此,教師在創新寫作教學的時候,應充分借助以讀促寫的模式,不斷提升寫作教學效果。一方面,通過有效的閱讀,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借鑒和思考等,逐漸形成了明晰的寫作思路。如此一來,有效提升了高中語文的寫作水平;另一方面,通過有效的閱讀,學生在閱讀材料學習過程中,積累了寫作素材,掌握了寫作的技巧、遣詞造句能力等,顯著提升了高中語文寫作質量。
2.課內“以讀促寫”教學策略
2.1主題閱讀與寫作立意對接
所謂主題閱讀,其通常指學生在實際閱讀中,對文本主體進行提煉的一種閱讀形式。在實際閱讀過程中,對高中生概括文本的主題的能力進行有效培養。閱讀過程中文本主題的概括與寫作立意的明確通常能實現思維間的互通,學生在實際寫作時,其寫作主題通常與其寫作立意有著直接影響。對于任何的寫作,其都具有獨特的主題與情感,且通過對文本情感的表達,就可以準確把控文本的寫作主題[1]。例如,在對《邊城》開展教學中,作者沈從文主要從“山水之秀美”、“風俗之古美”、“人性之純美”三方面對近代文明的善良人民進行描寫。文章中描寫的高山叢當中的男女對歌、端午節的捉鴨子、賽龍舟等民俗都能明確呈現出現代文明所浸染的充滿著古風的邊城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中生活的人民往往會形成更加善良質樸的品質。同時,在閱讀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從“山水之秀美”、“風俗之古美”、“人性之純美”三方面選擇一個主題開展寫作,讓學生將《邊城》作為啟發,對自己的家鄉風俗美、人性美、山水美等進行描寫,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2.2 在思辨性閱讀中培養寫作思維品質
思辨性閱讀中的寫作促進策略具體包括:(1)引導學生在質疑過程中提出更加新穎的想法與觀點,從而使學生在具體寫作的時候能夠產生新思路。學生閱讀的全過程也是其思考的全程,通過閱讀,高中生就能夠有效了解到作品當中的語言、表達的情感、謀篇布局等,從而使高中生思維變得更加敏銳。對于高中生來說,其思維已足夠的敏銳,一般可以使學生在具體寫作時更具有創意,并對自己的想法與觀點進行充分表述,以此使學生的寫作更加有話可說[2]。(2)通過比較閱讀的方式培養高中生思維能力。例如,對“親情”的主題文本實施閱讀時,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對于不同作家對于“親情”的描寫文章進行閱讀,或者是對同一個作家寫出的不同文本開展閱讀,并指導學生加以對比,學生經過閱讀比較,就能受到相應的啟發,以此使學生寫作的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從而使學生寫作的思路得到有效擴展。(3)語文老師需鼓勵學生以辯證的眼光開展閱讀,文本當中在對相關問題實施分析時,通常只能表達出作者自身想法,而語文老師開展教學時,則不能只按照作者自身的觀點表示自己的觀點,而大部分問題通常有兩面性,語文老師就需要指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通過辯證的思維進行文章閱讀,從而使學生寫作時也具有辯證思維。
2.3 在閱讀中培養學生寫作邏輯思維
一篇高質量的文章必然是具有極強的邏輯性,但是部分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常常缺乏邏輯思維能力,以至于寫出來的文章缺乏嚴謹的邏輯,致使文章質量低下。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在培養學生寫作邏輯思維能力的時候,就可以充分借助以讀促寫的形式,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文本的邏輯進行分析,增強自身的邏輯意識。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借助以讀促寫培養學生寫作邏輯思維的時候,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1)對閱讀文本的內在邏輯進行分析。以“赤壁賦”教學為例,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時候,必須要立足于這一文章的特點,結合文章中主客問答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在邏輯進行分析,進而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本文的內在邏輯,對文章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2)模仿閱讀文本中的語言表達邏輯。針對部分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常常出現構思很好,表達出來卻索然無味的現狀,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其中的語言進行借鑒,分析閱讀材料中層層遞進、緊密相連的語言邏輯關系,不斷提升自身語言內在邏輯,并將其應用到寫作訓練中;(3)模仿閱讀本文,進行思維模式創作。教師在借助以讀促寫開展寫作訓練的時候,為了加強學生寫作邏輯思維的訓練,教師可結合某一篇邏輯性較強的文章,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開展模仿練習,使得學生在模仿練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寫作邏輯思維能力。
3.課外“以讀促寫”教學策略
3.1 新媒體閱讀,豐富寫作素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具體資源形式通常表現為多種多樣的,不僅有紙質的文本,而且還有網絡資源、多媒體資源。”因此,通過新媒體的閱讀,可以有效實現寫作素材的豐富。(1)以新媒體的閱讀對語文寫作的相關素材進行豐富。新課標下,其要求學生:“有豐富的人生體驗、留心觀察現實生活、有意識積累寫作的素材、廣泛的搜集資料。”新時期,隨著高中生的學習壓力逐漸增大,且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的時間逐漸減少,就會導致其寫作素材相對比較為缺乏,特別是在對議論文進行寫作的時候,學生通常會出現寫作的論據缺乏的情況,并致使作文的寫作缺乏相應的說服力[3]。教師應用新媒體進行閱讀,通常具備的時效性、閱讀容量大等優勢,指導學生實施新媒體閱讀,并對寫作素材進行積累。(2)通過新媒體開展交流寫作。對于現代化高中學生來說,其通常都愿意以微博、QQ、微信等軟件抒發與表達自身的思想情感,并按照學生自身的愛好,促進新媒體的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有效結合,并以新媒體的寫作方式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使用新媒體實施作品的閱讀以及寫作。與此同時,語文老師還需構建閱讀和寫作的QQ交流群、微信群等,將優秀的文本推薦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閱讀開展交流和寫作,教師也可以將自己的日常思想以文字的形式發表在微博上,引導學生閱讀,并提出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從而使學生在實際寫作的時候,能夠具備相應的寫作思路,并使其寫作的水平與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3.2 閱讀計劃的制定
課外閱讀中,經語文老師的指導,通常可以使學生的閱讀更具有計劃性、目的性。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已經對高中生的必讀書目進行了規定,教師則可以根據該規定為學生制定相應的讀書計劃。首先,教師需注重學生感興趣且愿意讀的閱讀內容,并引導學生選擇內涵較豐富且能夠促使社會發展的具有實用性的文章,對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培養。其次,教師需注重課內外閱讀的緊密結合,以此制定相應的閱讀書目[4]。對于語文教材中的文本而言,其通常是編者精心選擇的,教師則可以選擇教材中的文本,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深層內涵進行自主探究,并深化到課外閱讀以及寫作當中。例如,在學習完戴望舒的《雨巷》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戴望舒先生寫作的其它詩歌作品,并寫出相應的讀后感。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將世界各個地方的文學家的相關故事實施講解,以調動學生對語文寫作的興趣,以此使學生在完成課堂上的學習之后,可以積極主動的實施自主閱讀,從而使學生課外的閱讀效果得到顯著提升。例如,在對人教版語文當中的名著導讀所推薦的相關課外書目——巴金的《家》實施教學時,教師首先可以將作者的資料進行介紹,以激發學生對其閱讀的興趣,并將作品當中描述的人物形象介紹給學生,以此使學生在課后能夠完成整部作品的閱讀,之后,教師再要求學生寫出相應的人物評論。最后,教師需引導學生讀“好書”,以保證學生讀書的優質量。從古至今,世間留下的文學作品,其都經歷過時間的考驗,且沉淀下來的精髓,尤其是名著,其作為文學精華,學生通過閱讀相關名著,不僅能夠使高中生自身的精神世界得到顯著豐富,而且還能有效感悟到作家的高深境界,從而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思想境界,并將高思想境界滲透到自己的寫作當中,以此使學生的作文寫作內涵得到有效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閱讀和寫作在語文教學中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兩部分,閱讀屬于理解,寫作屬于表達。本文主要從課內與課外兩方面開展“以讀促寫”的教學策略,以此使高中生通過閱讀產生寫作的欲望,從而使學生寫作的興趣得到有效激發。同時,通過閱讀跨越到寫作,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還能使學生閱讀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從而使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趙付基.以讀促寫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85.
[2]苗海娟.“以讀促寫”在高中寫作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26):60+65.
[3]何鎮平.高中語文以讀促寫教學研究[J].華夏教師,2018(08):76-77.
[4]關海君.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升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有效性[J].華夏教師,2018(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