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
摘要:新課標不斷進行過程中已經把“啟發式教學和因材施教教學”加入課標,這已經說明分層教學將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理解能力不同的學生都可以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分層教學的方式更加讓我們找到了教學的方法,本文通過小學數學如何實現分層教學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有效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34-0168-01
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使其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課標提倡的小學數學課程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學習潛能,在教育上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本人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經驗,小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會有不用差異,所以教師注重日常分層教學方法,能夠很好的幫助小學生發展自身思維,提高學習數學效果。
1.數學教師需要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分層
小學數學知識一般是由數學問題組成,所以說數學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所以,不管是學習新知識還是復習課,都和數學問題是分不開的。數學教師想要提高課堂效率,就需要以解決數學問題為中心。而我們所說的分層教學就是指除了把小學生分層以外,還需要把數學教學知識內容分層。教師需要一方面把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根據知識點設計相應練習題,這些練習題之間需要有內在聯系,讓數學知識由淺入深;另一方面練習題要設計出低、中、高三個檔次,把練習題分出層次。練習題的整個設計要有層次,其指導思想要做到“層次分明”。。通過分層教學,讓每一位小學生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發展,最終可以達到教學目標。
2.數學教師要學會優化分層教學的指導方法
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把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習慣貫穿于整個數學課堂的始終。可是因為孩子們的個體差異,只是依賴教師的指導是不夠的,所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小學生的差異進行針對性個別指導。每個班級都有學困生,這類學生一般數學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對學習的自信心較差。所以,對于學困生,教師要依據課堂常出現的問題,抓住時機進行合理的指導教育。比如,小學生在學習根據數量關系列出算式時、需要孩子們能夠準確有條理地進行表述。在教師指導下,需要教給學生通過哪方面去思考問題,讓學困生可以養成自主思考的好習慣。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可以運用“兵教兵”的方法,意思就是說讓班級的優秀學生對學困生進行一幫一的學習指導和幫扶;班級那些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可以給他們布置一些稍有難度的題目,在解題過程中小學生可以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加他們學習的自信心;那些班級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孩子,要多布置一些難度系數較大的數學題目,讓她們學會思考題,提高他們分析數學題的能力和解題能力。
3.數學教師需要對教學評價進行分層
美國的斯塔費爾比姆曾說:“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評價的核心在于激勵,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分層并不是說要對孩子們分出好壞的等級,而是要通過分層評價激勵小學生發展使分層評價成為教育的“助推器”。教師成功的評價是對小學生學習情況的最好嘉獎,評價可以激勵小學生,讓她們積極主動的參加數學學習活動。學習成績處于對不同層次的小學生需要采取不同的評價機制。教師應實施“一人一評”的方法,教師要認同孩子們的個體差異,教師要把孩子們的差異當作他們全面發展的資源,有句話說的好:有差異才會有發展的空間。教師在日常教育中,對孩子們的要求也高不盡相同。比如:班級中的學困生要求他們只要能“摘到果子”就行,教師要采取多表揚多鼓勵,積極尋找孩子身上的亮點,為他們找回學習的自信心;班級中的中等生需要“跳一跳摘果子”,此階段的學生需老師采用激勵性的評價,既要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還要提出學生的努力方向;班級中的優等生就要他們自己創造摘到果子的方法,此種評價適用高標準嚴要求的孩子,讓她們不斷超越自已。最后,數學教師在對班級學習成績中下游的小學生,可以要求他們能夠有所進步即可,在平時課堂中他們表現好的時候,老師要找準時機,進行表揚。可以評為“三好學生”,以此激勵,只要孩子們努力了,就應該得到表揚和肯定。
4.總結
總之,在小學數學分層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不同特點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提高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對學習數學知識有一個更好的認識,通過分層教學培養小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發揮分層教學的真正作用。作為一名數學老師,要充分意識到分層教學對小學生的作用,不斷優化數學課堂教學,讓每位小學生能夠共同進步,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遲明麗.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7).
[2] 范杰.小學數學分組分層教學模式實踐探索[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5.
[3] 李敏華.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