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 要】本文分析作文教學的強制性、規范性、強目的性的特點,以及學生因受到生活閱歷的限制而無法寫好作文的原因;認為在作文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盡量讓學生享有自主權、有足夠的主觀能動性;提出從轉變觀念、提高興趣、深入生活、加大閱讀等方面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作文教學 主體性 創造性 閱讀積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B-0131-03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作文教學更是擺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如何指導學生又快又好地寫出作文,是時下語文教師共同探討的課題。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希望能夠掌握一套寫作“秘訣”,從而輕而易舉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理所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會責無旁貸地進行各種嘗試,也會收到大小不一的成效。但總的來講,大多并未盡如人意。因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特別是語文底子較薄弱的學生還是不喜歡作文,甚至害怕作文。每次作文,很多學生因為不知如何下筆,或者在作文時無話可說、胡編亂造、沒有真情實感、認識膚淺、觀點偏頗、內容干癟,所以作文寫得僵硬、呆板,充滿著空話、套話。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它主要由作文教學中的幾個特性決定。一是作文教學具有的強制性的特點。所謂強制性是指不管學生愿不愿意,喜不喜歡,每個語文老師都會不遺余力地進行作文訓練,畢竟誰都不敢忽視這“半壁江山”。這個特點使得作文訓練變成一場逼與被逼的活動,讓一些作文基礎差的學生,一到作文課就產生恐懼心理,進而不愿去寫作。二是作文教學具有的規范性的特點。所謂規范性是指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設定一些具體的要求。比如,作文的格式、寫作的方式等,也就是俗稱的“套路”。“套路”太多,學生難于領會和把握,更難于應用到寫作中。這樣學生寫作就感到困難、吃力,甚至無所適從,進而產生畏難情緒和厭倦心理。三是作文教學具有的很強的目的性的特點。不可否認,當前在教學陣地上還飄蕩著一些應試教育的陰云,作文教學自然也受到影響。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以考試為目標,以應試為導向,一切的寫作訓練都是沖著考試而去。學生是為了分數而寫作,是被動性的、機械性的,享受不到寫作應有的陶冶性、快樂性。四是學生受到生活閱歷的限制。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從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學校,沒有機會充分接觸社會生活,沒有深刻感受到豐富多彩而又瞬息萬變的現代生活,更沒有經過生活的歷練和洗禮,自然對社會生活認識不全、感受不深、體驗膚淺。反映在寫作中,就是體現不出活生生的生活景象,折射不出濃濃的生活氣息,表達不出個人的真情實感。他們不得已,只得空談亂談,甚至無病呻吟、胡編亂造,自然對寫作毫無興趣可言。
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由怕寫作文、寫不好作文,到樂意寫作文、寫好作文呢?措施千萬條,方法千萬種。筆者認為,這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充分調動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就是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充分享有學習自主性,學什么、怎樣學,盡量讓學生享有自主權,有足夠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現代教學的核心理念,是實施教學的基本原則。體現在寫作教學中,就是讓學生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在自己的地盤上自己做主。把過去的以教師為主,學生為次,進行角色轉換,把學生的主體性置于教學核心地位。改變學生被動寫作的狀態,讓學生激發寫作熱情,充分挖掘內在的潛能,創造性地寫好作文。如何做到這一點呢?筆者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些探討,權當作學生寫作主體性回歸的一點策略吧。
一、走出誤區,從根本上確立“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理念是行事的準則。正確的理念如羅盤、如燈塔,只有具備正確的思想理念,才能夠保證所做的事情正確而高效,行穩致遠。科學、先進的教學理念是科學而高效地實施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
一段時間以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已如一股春風吹遍了教育園地的每個角落,也收到了百花齊放的效果。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對這一理念還存在領會不深、理解不透,在教學實踐中實施不到位的現象。具體表現為,不能正確把握“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度。在本應二者協調相互作用的推進中,顛倒了“主導”和“主體”的關系。課堂教學演變為以教師為中心的活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對主體性應有的尊重。從而,導致教師為了教而教,忽略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和感受。學生只得疲于應對,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教師出力不討好,教學效果事倍功半的現象。
因此,我們必須走出誤區,要從根本上使學生主體性觀念內化成為教師的教學觀念和自覺教學行為,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把握好“學生學寫作文”和“教師指導作文”的辯證關系。把“主體性”這一理念生成為自己的核心理念,貫穿于自己的整個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具備這樣的理念,并將之準確應用于指導自己的教學中,要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去想、去設計教學。教學要堅持民主性、活動性、開放性的原則,大膽地放開手腳。在課堂上,教師耐心聽學生自由談論,讓學生自己寫出心中所想,大膽寫出自己的親身體驗,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解除畏難情緒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都同時強調了興趣的重要性。無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從興趣開始,有無興趣,結果天壤之別。學生學習尤為如此,如果學生具備濃厚而持久的興趣,那么對學習無疑是個很好的開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碰到這樣的現象,有些學生寫作文時寸步難行,往往只寫只言片語,無法完整地寫下去。可是,如果是給朋友、同學等寫信,那么洋洋灑灑,寫半天都沒寫完。又有的同學作文寫不好,卻是宿舍、聚會等場合的聊天高手,有時甚至聲形并茂,滔滔不絕。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但筆者認為興趣可能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有興趣則做得好,沒興趣則做不來。
縱觀時下的作文教學,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往往是被動的,尤其成績差的學生更是無所適從。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在這一活動中,任何一方得不到尊重,活動的效果就會減弱。在學習活動中,我們發現如果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尊重,那么學生就會缺乏寫作興趣,極不愿意寫作文,只是在老師的強制之下勉強為之。學生寫作文是為老師而寫,為任務而寫。于是乎,寫起來不認真。有時胡編亂寫以湊夠字數為目標,有時寫了半天也只是個“半拉子工程”,有時甚至胡亂抄襲以應付。這說明,作文沒興趣就寫不出,寫不好。寫不出寫不好,之而久之就增添畏難情緒和恐懼心理,就更加毫無興趣可言,如此惡性循環,寫好作文永遠只是個奢望。
因此,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應該是作文教學的重要原則。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培養寫作能力同等重要,而且我個人認為興趣應該放在首位。只有把二者密切結合起來,才能把作文教學搞好。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呢?個人認為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包括我們個人的教學能力、班級學習環境、學生寫作基礎等,要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分析、總結,尋找符合本班學生實際的行之有效的興趣培養途徑。筆者多年所帶的大多是普通班的學生,他們作文水平偏低。要想培養這類學生的作文興趣,筆者認為可從幾個方面入手。其一,教師對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要做到以人為本。先不急于追求近期效益,先單純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尊重他們的心理發展過程、獨立個性、生活閱歷、經驗特點和認識規律,摒棄為考試而作文的觀念。只為興趣而作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能力,使學生感到作文是一種非常簡單而快樂的事情,從而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其二,及時鼓勵,提高興趣。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說,作文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艱苦性,而這種艱苦性很容易使學生學習作文的情緒受到挫傷,隨之消沉,厭煩,對作文又會失去興趣。教師的鼓勵在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使他們增強寫作文的興趣,消除畏難情緒。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和捕捉每一個學生作文的成功點、閃光點,大至節段篇,小至字詞句,都要及時地加以肯定。對寫作基礎好的學生鼓勵其向更高的目標發展;對基礎差的學生要降低要求,進行前后比較,鼓勵他向其他同學學習。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作文氛圍。其三,放寬評價標準,多寬容,少嚴苛。有時過多過嚴的評判標準,會限制學生寫作個性的發揮,變成孫悟空的“緊箍咒”。因此,對“寫什么”“怎樣寫”這樣的問題,我們不妨下放給學生,在大的框架內允許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樣寫就怎樣寫”。讓他們說出能說的話,釋放出想要釋放的情感;讓學生感到寫作如與故人聊天,如與親人傾訴,寫完作文獲得一種輕松愉悅之感。久而久之,學生對寫作文就有興趣了,再也不怕寫作文了,自然,寫作積極性就提高了。
三、鼓勵學生熱情投入生活,豐富寫作的信息源泉
筆者認為這一點尤其重要,為什么呢?原因有二:其一,眾所周知,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葉圣陶說:“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就應該去尋到它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息地傾注出真實的水來。”因此,寫作的靈感只能扎根于生活的沃土。只有通過多實踐、多觀察、多感受、多體驗,儲存豐富多彩的記憶表象,才能從生活積累中獲取寫作的信息源泉。可以這么說,離開了生活,作文就沒有了生命與活力。其二,學生在優越的生活中,缺少真實的生活感受。與老一輩相比而言,當代學生,一出生就生活在幸福時代,有的甚至養尊處優,缺少生活的歷練,更談不上坎坷與磨難。加之現在已是網絡高度發達時代,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神游天下”,隨時隨地地就可以在網絡上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一張“網”就輕而易舉地將現實與虛擬隔開,有的學生更喜歡生活在虛擬的世界中。因此,豐富多彩的生活他們感受不多,帶有濃郁人情味的人情世故他們體驗不到。他們漠視世間冷暖,缺乏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體現在寫作中,或無話可說,或生編硬造,或虛情假意,或照搬抄襲。總之,他們難于寫出貼近時代脈搏、具有真情實感的好作文。因此,我們要“對癥下藥”,鼓勵學生利用各種機會積極主動地深入生活、走進社會,與時代同呼吸;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認識能力與分析能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辨別出假丑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首先,作為老師,應把鳥兒放歸森林,把魚兒放進海洋,把學生帶進大自然、大社會。擴大他們的生活范圍,引導他們貼近鮮活的生活;讓學生在千變萬化的自然世界中,從河山大川、日月星辰、花草蟲魚中,等等,從各種生機勃勃的自然事物中,開闊心胸,獲取美的感受,得到人生的啟迪。這一切都對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其次,我們要鼓勵學生去關注和思考發生在他們身邊的諸如環境保護、西部開發、素質教育、農民負擔、腐敗現象、升學就業、青少年犯罪、社會風氣惡化及貧困、失業、失學乃至國際政治風云變幻,等等,精彩紛呈的事件。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受,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信息。最后,我們可以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投身社會,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力所能及的勞動、帶有體驗性的社會調查,等等。街道社區、田間地頭、工礦企業等,都是極佳的實踐體驗場所。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察“民情”,促進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從而體諒社會、體諒父母、體諒他人,這是寫作應具備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例如,主題班會、球類比賽、朗誦比賽,等等,使學生徹底融入生活,讓他們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讓五彩繽紛的生活成為每個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
總之,學生只有自覺地投入生活,才有可能掌握豐富的寫作信息,才有可能在寫作中寫實事、說真話、表真情。我手寫我心,讓作文再現其生命氣息和多彩的個性。也唯有如此,學生寫作“主體性”回歸才能得到根本保證。
四、加大閱讀積累,擴大知識面
這一點與發揮“主體性”有啥關系呢?有重大關系。離開閱讀這一重要環節,學生就不可能寫好作文。寫不好作文,“主體性”回歸就無從談起。也可以說,這是“主體性”回歸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杜甫有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俗語亦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古人已經認識到讀書與寫作有著密切的關系,點明了閱讀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廣泛的閱讀,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使學生思路開闊、豐富自己的語言。可以說,沒有一定數量的閱讀積累,就不可能產生寫好作文的飛躍。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聯系。”他還說:“閱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閱讀得其法,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可見閱讀可以積累豐富寫作素材,可以為寫作應用服務。
那么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可以產生哪些積極作用呢?首先,通過閱讀可以給學生積累語言素養。語言素養的積累來自多讀,反復朗讀、吟讀、默讀、背讀,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形成好的語感,能在寫作的時候靈活地運用一些名句、名詩、名文。其次,通過閱讀可以學習文章的章法。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會有意識地思考,文章確立了什么樣的中心,采用了什么文體,從哪些角度選材,如何安排思路等,然后對照作者的構思和行文特點。這樣,學生就能有所收獲,進而能有明確的閱讀目的,能達到學習別人長處的目的。最后,通過閱讀可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對于寫作而言,素材是基礎、是關鍵。素材充足,寫作可以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素材匱乏,寫作就成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足見素材對寫作的重要性。如何才能積累到豐富的寫作素材呢?方法很多,途徑不少。但筆者以為,閱讀是獲取素材的最有效的途徑。“勞于讀書,逸于作文”是前人在寫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閱讀文學作品,比如,文學名著、諸子散文等,可以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攫取里面一朵朵閃光的文學浪花;閱讀報刊,可以認知社會,洞悉天下事。廣泛閱讀各種好書,可以豐富我們素材的儲存量,為我們寫好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古往今來,不少名人名家都在自覺地使用閱讀這種手段去獲取寫作素材。魯迅一生愛買書、愛看書、愛抄書,常常如癡如醉,廢寢忘食地讀書,終成一代名師;馬克思為了寫《資本論》,認真閱讀了一千五百多種著作。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廣泛地、自主地、充滿個性地去閱讀各種書籍,從中吸收各種各樣的營養來豐富和充實自己的寫作素材寶庫。
如果把寫作看作是一片領空,那么就讓學生變成一只雄鷹,自由翱翔;如果把寫作看作是一塊領地,那么這個地盤就應該讓學生來做主,讓他們盡情揮灑馳騁。只有這樣,老師才有可能“教有所成”,學生才有可能寫出好文章,作文教學才有可能迎來燦爛的春天。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