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軒皓
摘要: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輔導員在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高等教育內涵的不斷豐富使得輔導員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趨多樣化。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是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趨勢和必經之路。高校輔導員必須回歸職業本質,找準角色定位,做好角色扮演,真正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角色定位 角色扮演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5-0116-02
高校輔導員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堅力量,也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輔導員的職業由來已久,其角色的變化也日漸多樣。從以政治性為主到全面涉及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這一變化反映的是時代需要和高等教育內涵的豐富。但隨著角色的日益增多,對輔導員無疑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而輔導員的職業性質和內容,要求輔導員必須找準角色定位,抓住核心定位,同時掌握方法,做好角色扮演。
一、輔導員角色定位概述
我國的輔導員制度是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起來的,1951年11月30日政務院批準的《關于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的報告》中提出要設立政治輔導員,開展政治工作。1952年教育部《關于在高等學校有重點的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則對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和工作內容進行了說明。此后,在對輔導員的定義中陸續增添了許多新的元素,如“關心學生學習”“引導學生開展有益活動”等。2017年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對輔導員的角色進行了更為精準的明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文件對輔導員的職責也給予了劃分,涉及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和班級建設等九個方面的內容。
隨著輔導員角色的不斷“更新”。在多方壓力和工作實踐中,輔導員在職業認知、角色定位、角色扮演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認知不清
“職業認知是從業者對所從事職業的性質、功能、意義、價值、規范的理解,構成職業意識成長和職業認同的基礎。”[1]“職業認知是產生職業認同和歸屬感的前提,是克服職業發展自發傾向、養成職業自覺的重要環節。”[2]對于高校輔導員的職業,一部分人清楚地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本質,也有很多人則認為工作性質更傾向于“行政綜合型事務工作者”。很多人甚至會出現迷茫,他們對輔導員的認識,包括工作方式、內容、職責、價值等,都多多少少有著不同的看法,往往出現如下問題,如:職責不清、事務性工作繁重、工作壓力大等。
2.角色定位模糊
對于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43號令”)《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等文件中都已有表述和規定。第一條便是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這也是思想政治輔導員的核心角色定位。但是從當前很多高校的情況來看,這一條卻是最容易被忽視而流于形式的一條。相對于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更多的是被動地去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角色定位的模糊。繁雜的事務性工作占據了輔導員的大部分時間,導致輔導員工作無重點,相關角色流于形式。
3.角色扮演困難
輔導員在很多場景下都存在著不同的角色——“黨支部書記”“輔導員工作站站長”“團委副書記”“黨務秘書”,或者其他部門的兼職工作者。這不僅體現了輔導員工作的繁重、多樣,同時對輔導員的角色扮演也提出了很高要求。隨著時代的變遷,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政工作的變化和新情況的出現也對輔導員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更多的挑戰,輔導員需要具備更多知識和能力,涉獵更多領域,如學生的身心健康、職業規劃、就業幫扶等。因此造成輔導員壓力過大,相關角色無法充分扮演。
二、輔導員職業的宏觀認知
在角色定位前,對于輔導員這個職業,有個宏觀的認知是十分重要的,這對于認識輔導員職業、樹立發展觀、做好職業規劃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職業的宏觀認識,也是對角色定位和角色扮演的概括性鋪墊。總的來說,對于這個職業需要從以下三個方向來認識:
1.輔導員工作是一項事業
輔導員其工作的點點滴滴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全過程。作為輔導員職責很重要的一點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要素。在大學里,一個輔導員少則管理幾個班,多則會負責一個年級,他們的一言一行和工作態度對學生、學校影響巨大。因此,輔導員工作意義重大,輔導員職業也十分重要。如今輔導員職業的規范化趨勢已經逐漸引起了社會的注意,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專門設立輔導員學科專業,這些都體現了輔導員的重要性。因此,輔導員其實不只是一個工作,而是一項事業。
2.輔導員是個辛苦的職業
學生工作無小事。輔導員的職責可謂全方位、多層次、高要求,大到學校工作的協調、學院活動的舉辦、黨團組織的建設,小到學生干部選拔、學生心理輔導或者學生日常生活的了解,這一切都需要輔導員全身心的投入。“白天跑干講,晚上寫讀想”“5+2”“白加黑”“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兩眼一閉,提高警惕”,這些都是對輔導員工作現狀的調侃。在這調侃的背后,反映的是學生工作的繁重,輔導員工作的辛苦。
3.輔導員是個幸福的職業
相對于任課教師來說,輔導員承擔著對學生的培養責任,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更了解學生的個人習性,同時也就更能給學生提出合理的發展建議,對學生的影響也更加深刻。大學期間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都會有輔導員的影子,可以說,輔導員“伴我成長”。而作為輔導員精細呵護的花兒們,在成長過程中取得的每一分成績,都會使輔導員感到欣慰。孩子們的一句“老師您辛苦了”,一句簡單的“謝謝”都會讓輔導員的勞累煙消云散。其實,學生從某種程度來說對輔導員有依賴感,這種依賴感是一種很大的信任,這種信任也會轉換為幸福。因此,輔導員是個幸福的職業。
三、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與扮演
對于輔導員的定位,學術界已頗有研究,本文不做過度復述,但本文認為,輔導員的角色在“43號令”中已經總結得十分到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大學生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3]本文認為,以此為據,輔導員總的來說有兩個基本角色,即引導者和管理者。這也是從輔導員的教師人員屬性和管理人員屬性兩方面來談。在輔導員角色的實現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是在角色的扮演上。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
“引”與“導”兩字互為補充又有所不同,“引”含“誘”“領”之意,而“導”含“指導”“啟發”之意。一來一回間,反映了輔導員和學生的關系所在,即教育與引領,一方面輔導員要發揮主動作用,把學生帶向好的方向;一方面又要發揮輔助作用,幫助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同時,又暗含橋梁之意、中介之用。
作為輔導員工作的主要部分,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是重中之重。輔導員應該充分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把思想問題的解決放在首位。如果輔導員在思想教育上花的時間不夠,下的功夫不深,那么也就偏離了輔導員角色的基本定位。同時,引導者的角色不僅要體現在這上面,還要體現在其他職責上,比如在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黨團班級建設、學風建設等,可以說,一“引”一“導”貫穿輔導員的職責。大到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小到對學生的一次談話,都能體現引導之意。此外,輔導員作為眾多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一種角色的組合,包含著很多方面的內涵,但是輔導員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對每個問題、每個理論都有專門的研究。因此,在工作中也要做好橋梁,發揮好中介的作用,這也是引導一詞中所含的意思。輔導員不僅“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需求或問題”,做好“善察者”“關懷者”,同時要及時與專業機構溝通如學校資心理咨詢機構、就業中心等,完成“咨詢者”“導航者”的使命[4]。
2.要協調好“管理者”的角色
班級管理、黨團管理、干部培養和管理等,這些都是輔導員職責范圍內的工作,需要輔導員來實施。一方面,工作量大,事務繁多;一方面,學生管理難度加大,尤其是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更為開放和多樣,給輔導員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問題。而“管理者”角色對于輔導員來說也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教育、管理、服務三者是相結合的,也是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得好,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教育和引導。
協調好“管理者”的角色,一方面,輔導員要不斷提高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的科學化和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管理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最基礎最核心的一方面,那就是要定位好角色。劃清職責與范圍,不怕工作多但也不能越界。要發揮學生主動性,培養學生干部,完善規章制度,要以學生為本,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和服務,這樣才會提高效率,減少困阻,更好地做好“管理者”的角色。
四、結語
輔導員這一職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是迅速的,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近年來,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號角越來越響亮,步伐也越來越快。不管怎樣,輔導員工作的認知與定位,都是一個輔導員應該首先了解的。只有對輔導員工作有了清楚認知,對角色有準確的定位,才能更好地扮演角色,在輔導員崗位上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張明新,陳先紅,賴正能.正在形成的“認知共同體”:大陸與臺灣公共關系從業者職業認知比較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2).
[2]郭紹生.正確處理輔導員專業化培訓中的若干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08(5).
[3]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7(34):28-32.
[4]楊振斌,馮剛,趙鋒,等.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