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鈞智
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從最初的數學知識起源來看,每一個數學知識的發生都伴隨著提問活動、問題解決活動,是切實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關鍵要素。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利用問題去調動學生的思考意識,使其圍繞問題的解決方法去整理數學材料,探尋問題答案,以便逐步豐富學生的問題解決經驗。本文將從以趣味問題導入課堂、將問題穿插于探究活動中、優化提問時機與問題結構三個角度來分析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利用問題驅動學生實現數學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探究;實現方法
在常規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會設計數學問題,但是卻會使用標準答案去限制學生思考,或者是單向講解各類問題的解題思路,雖然看似可以讓學生快速尋找問題答案,卻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無法有效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對此,小學數學教師便要及時組織問題探究活動,以便逐步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一、以“趣”導入課堂
以趣導入課堂教學活動就是為了在課堂上增添一些趣味性,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快速集中精力去分析數學問題,積極整合數學資源去分析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以便切實改善學生的精神狀態。如此,則可切實優化學生的思考效果,更易于促使學生積極解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客觀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出趣味十足的數學問題,以便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問題探究活動。
例如,在講“圖形的旋轉”時,筆者便準備了一個小風車,通過風扇吹動小風車,讓學生觀察小風車所做的圖形運動,且會調整風扇的位置,讓學生觀察在不同角度下小風車的旋轉運動。這就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思考筆者的行為目的。對此,筆者就順勢提問:在旋轉過程中,小風車發生了哪些改變?如此,則可促使學生認真觀察小風車的運動軌跡,使其積極探究圖形發生旋轉運動的一般規律,分析圖形旋轉的必要條件。
二、探究過程求“精”
“精”實則是追求最優教學效果的外在體現,應該設計出精細化的問題探究流程,且要保證數學問題的啟思價值足夠明顯,質量足夠理想,促使學生在問題驅動下實現數學探究。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則要客觀分析容易導致學生陷入認知瓶頸、模糊數學理解的重難點知識,由此設計數學問題,準確捕捉學生的真實反饋,讓學生在難度適中的優質問題下實現數學探究。
例如在“過河——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教學過程中,本班學生便要思考在有小括號的前提下去進行混合運算,掌握規范的運算順序,切實了解小括號的具體意義。為了有效幫助學生突破認知瓶頸,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數學問題:現在學校組織春游,一共有29名男生,25名女生,一輛小巴車只能搭載9個學生,請問如果要想讓學生同時出發、同時達到,那么應該準備幾輛小巴車?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邏輯思維難度,有一些學生無法列出綜合算式,但是卻可通過兩步計算求解運算結果。對此,筆者就及時提問:是否可以直接求解需要準備幾輛車?應該先求哪個問題,再求哪個問題?如此,學生則可細化解題思維,積極尋找問題答案,通過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確定數量關系,切實引導學生積極建模。在此過程中,筆者則會引導學生思考小括號的價值與意義,讓學生積極思考,還會對比“25+29÷9”與“(25+29)÷9”這兩個算式,促使學生產生思維沖突,由此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使其實現有效學習。
三、“巧”問發展數學思維
在數學課上,小學數學教師所設計的數學問題質量會決定著學生是否能夠參與到知識探究活動之中,關系著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優化發展。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巧設數學問題,找準易于調動起學生思考意識、引發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知識點,由此設計問題,且要盡量以生活資源去補充數學問題材料,由此喚起學生的生活記憶,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正確的解題方法,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解題能力,讓學生積累有效解題經驗。
就如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筆者便設計為了這樣一個問題: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致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什么圖形?對此,本班學生則可自主畫出三角形,使用剪刀剪下三角形,通過圖形拼組去觀察組合圖形的形狀,而這就可讓學生回憶起平行四邊形的圖形結構與面積計算公式,由此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此基礎上,筆者會繼續提問:平行四邊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哪一條邊?平行四邊形的高是三角形的什么?等等。如此,則可切實優化小學生的數學思維狀態,使其切實內化新知,有效完成知識轉化、邏輯推導任務。
總而言之,構建以學習為中心的有效課堂需要通過豐富的課堂提問展開,而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能夠吃透教材,綜合分析各個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也要客觀把握學情特征,由此分析重難點知識,科學設問、優化提問時機,充分發揮問題的驅動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問題探究活動積累有效學習經驗。
參考文獻:
[1]晏偉華.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1):67.
[2]許銀珠.小學數學課堂問題情境創設的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18(3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