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讓幼兒接觸自然、認識自然、親近自然,與自然一同成長,筆者認為幼兒園實施綠地課程勢在必行。本文從開發綠地課程資源、構建綠地課程目標體系和內容、實施綠地課程內容三塊內容闡述探究,目的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和養護花草樹木、瓜果蔬菜的良好行為習慣,萌發自主探究的興趣,享受真實體驗,獲得直接經驗,促進幼兒智能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實施;綠地課程;策略
陳鶴琴老先生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應創造條件讓幼兒廣泛地接觸社會和自然。使兒童在與自然、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實踐中獲取經驗和知識。他特別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活”,帶孩子到活的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幼兒園教育指導剛要》也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利用社區的教育資源,來不斷地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以及生活空間。”
綠地課程是指利用泥土里長出來的植物作為幼兒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學習活動的內容,讓幼兒在與自然環境、教師、家長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獲得自身的經驗,在觀察、探究、實踐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積累,技能的形成,身體、社會性、語言表達能力、情緒情感的發展以及創造性的個性特征的養成等,促進兒童完整成長。
一、綠地課程資源開發之策略
幼兒園的綠地課程其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而備受青睞。我們以課程為載體,讓幼兒在接觸自然、認識自然、探究自然的過程中,享受真實體驗,獲得直接經驗,萌發自主探究的興趣。
首先,在園內環境進行規劃與設計,在幼兒園原有環境的基礎上,種植四季特征明顯的花、草、樹木和瓜、果、蔬菜;其次,每班教師在自然角、走廊和幼兒園種植園與幼兒、家長一起種上當季花卉和蔬菜,把幼兒園裝扮成植物的樂園。
讓植物進入幼兒園每一個可能的角落,讓自然的生機充盈幼兒園每一個空間,讓幼兒園的環境真正活起來,讓幼兒園真正成為花園和樂園,讓幼兒獲得更多的觀察、發現和管理的機會。
二、綠地課程目標體系和內容構建之策略
我們以幼兒園種植的各類花草樹木和瓜果蔬菜、每班的自然角,另加周邊小區、遠足及春、秋游為基本內容展開活動。在陳鶴琴“活教育”理念、杜威“做中學”、盧梭“自然教育”、瑞吉歐“方案教學”等理論的支撐下,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再結合大、中、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查找各類資料,初步制定出了綠地課程大、中、小班幼兒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的集體活動目標和內容。綠地課程總目標如下:
(一)探究與發現
在輕松、愉快的自然環境氛圍中,通過觀察、探究和實踐,感受到豐富的有關植物及植物與人、社會關系的經驗。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樂于挑戰,善于合作,體驗探究、發現的充實和快樂。
(二)養成與構建
在觀察中主動探究,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增長智慧;在與周圍自然環境充分互動的基礎上獲得一定的探究能力和知識。
本課程關注如何讓幼兒在觀察中感受探究、學習的魅力,激發并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支持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和認識世界,支持大膽質疑和提問,鼓勵幼兒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煥發智慧和活力。
(三)發展與成長
幼兒在與自然環境、教師、家長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獲得自身的經驗,在觀察、探究、實踐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積累,技能的形成,身體、社會性、語言表達能力、情緒情感的發展以及創造性的個性特征的養成等,促進完整成長。
三、綠地課程內容實施之策略
幼兒園綠地課程內容的實施,主要通過集體教學活動、中午飯后散步觀察活動、區域活動和三大板塊構成,幼兒園使用的是《幼兒園完整兒童活動課程》,新開發的園本特色綠地課程是《幼兒園完整兒童活動課程》的強有力補充。綠地課程在幼兒的身體、語言、科學、社會、藝術方面教育更具生活化、游戲化,讓幼兒的學習更加有滋有味,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一)集體活動
每班每月可以安排各領域綠地課程內容2節左右,每周安排1-2次綠地課程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內容會隨著幼兒園花草樹木、瓜果蔬菜的生長情況、種植情況、幼兒的已有經驗、興趣點等的不同而改變。比如,今年桂花開得比往年遲,那我們就把有關桂花的活動推遲到桂花開放時進行。可根據幼兒小、中班開展觀察桂花、撿桂花、做桂花糖、釀桂花蜜等活動,大班的活動可以更深入,畫畫桂花樹、唱唱桂花樹、念念桂花樹,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進行集體教學活動。
(二)觀察活動
每天午飯后,在不下雨的情況下,每班老師都會帶著小朋友們在園內散步。午飯后的散步意義很大,不僅有助于小朋友消化食物,還可讓他們認識幼兒園里更多的多花草樹木、瓜果蔬菜,并進行觀察、記錄、游戲等。老師帶著幼兒觀察,幼兒把自己的發現記在紙上,或者老師用手機拍下來,等觀察結束回到教室,老師再讓幼兒回憶分享自己的發現,老師再進行經驗的提升效果很好。觀察時每個幼兒的興趣點不同,所思所想的也不一樣,萌發幼兒自主探究的興趣,啟發了在和環境的互動中自主發現問題,也體現了綠地課程價值。
(三)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是集體活動和觀察活動的延伸。如,教完《植物的色素》后,我們可以在區域活動中進行彩色湯圓、彩色面條、彩色饅頭的制作、品嘗;還可拾撿地上的小樹枝樹葉,區域活動時可以動手用彩色顏料、玉米粒、彩色紙、彩泥等裝飾,插在瓶子里裝扮教室;收獲到青菜、芹菜、土豆、番薯、玉米等農作物時,就進行各種食物的制作、品嘗,體驗自己動手后收獲的喜悅。
綠地課程具有自然性、變化性、開放性的特點。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應始終遵循一條基本的準則:讓幼兒融入自然,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體驗、感悟、探究、學習。更快推進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進程。不斷學習課程理念、借鑒他人經驗,進一步拓展課程內容,優化課程實施策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 浙江教育報刊總社.幼兒園完整兒童活動課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03.
[2] 朱家雄.金秋.游戲·發展·成長課程[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06.
作者簡介:林弋湉(2001.2-),女,漢,籍貫:浙江臺州,溫州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