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旦
摘要:學校精心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打造校本特色課程,通過物態建設、課程實施、主題活動、精品社團,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培植有根之人。
關鍵詞:河陽文化;有根之人;立德樹人;核心素養
江蘇省張家港市徐市小學坐落在被譽為“桃花故鄉,山歌搖籃”的鳳凰鎮,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小學。近年來,學校以校訓“源”作為學校文化精神內核,堅持文化立校,特色育人,做了一些有益的實踐與探索。學校立足本地特色,整合鄉土文化,挖掘育人資源。將家鄉的河陽文化引進校園、引入課堂,構建校本課程,彰顯特色文化。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傳承和弘揚河陽文化,聚焦核心素養,培育民族精神,傳承傳統美德,提高鄉土情懷,提升文化自信,最終成為德慧相彰、身心兼美的有根之人。
一、精心物態建設,營造文化氛圍
學校的文化物態,能夠對師生的精神品質和個性行為產生影響,久而久之形成一所學校獨有而鮮明的文化品性和公眾形象。學校致力于創設以河陽文化為主題的教育環境,逐步讓河陽文化融入課程學習和師生的生活中,著力打造了“一軒”“一廊”“三館”。
“一軒”,即梧桐軒。亭臺廊架、假山石凳、花草樹木、卵石小徑,錯落其間,為師生創設一個清幽舒適的閱讀、休閑的室外環境,讓文化詩意的“棲息”。河陽文化在梧桐軒生根著地,學生進行山歌傳唱、表演,樂在心中、育在其中。
“一廊”,即以河陽文化為主題的走廊文化。連廊上每個樓層一個主題,分別為“解讀河陽”“河陽山歌”“河陽寶卷”“師生作品”等,樓梯轉角處陳列著河陽文化的相關書籍,讓師生在閑暇時欣賞和學習。
“三館”,即河陽山歌館、河陽烙畫館、河陽掇繡館的合稱。學校把河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入校園,挖掘適合學生成長的載體,讓學生從小耳濡目染,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感受家鄉文化的魅力,培養鄉土情懷。
二、構建校本課程,深化學科整合
1.構建河陽文化校本課程
學校創編了校本教材《鳳凰桃源》,包含河陽山歌、家鄉名勝、家鄉特產、家鄉名人、家鄉風俗五大板塊。列入課表,作為地方課程實施,做到分層明確教學目標,分類設計學習方式,分段安排課時總數,分級進行考核評價。
2.與國家課程有機整合
語文學科:低年級結合河陽山歌中的兒歌朗誦童謠,中年級介紹美麗家鄉書信交友,高年級創編新河陽山歌;音樂學科:學唱河陽山歌,表演河陽山歌情景劇;美術學科:為家鄉設計名片——“童真里的色彩”樹葉貼畫;體育學科:引入傳統游戲開展大課間活動;綜合實踐學科:主題研究鳳凰水蜜桃、高莊豆腐等家鄉特產;道德與法治學科:尋訪家鄉名人,講名人故事。
三、舉辦河陽藝術節,踐行核心價值觀
學校自2009年舉辦首屆河陽文化藝術節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一屆。每年3月份圍繞“唱響河陽山歌”“探訪家鄉名人”“游覽家鄉名勝”“了解家鄉特產”四大板塊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美景熏陶、文化滋養、名人激勵等方式,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將河陽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唱響河陽山歌
河陽山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傳承,學校開展歌詠比賽,邀請河陽山歌傳承人來學校傳唱河陽山歌,教師把河陽山歌引進音樂課堂,用方言來演繹山歌、小品、故事等,讓學生在河陽山歌的傳唱中感受山歌文化的歷史韻味。
2.探訪家鄉名人
鳳凰鎮人杰地靈,前后獲得欽賜進士功名者多達31名,堪稱進士之鄉。為了讓學生了解家鄉的名人,學校組織學生通過探訪名人故居、網絡查找等途徑了解名人故事,并在此基礎上各班級開展了家鄉名人故事會、廉潔故事會,以家鄉名人的成就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和理想。
3.游覽家鄉名勝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家鄉的美,學校每年在藝術節時開展踏青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河陽山歌館,游覽鳳凰山、永慶寺,漫步在鳳凰湖畔。一系列繪畫、攝影、征文比賽的開展,讓學生在與鄉土文化的深度融合中美麗綻放。
4.了解家鄉特產
鳳凰鎮物產豐富,鳳凰水蜜桃、高莊豆腐、河陽鴨血糯、鳳凰山綠茶等都可以作為學生實踐活動的素材。學校開展“看一看、做一做、嘗一嘗”的“三個一”活動,品嘗家鄉味道,烙下濃濃鄉情。
四、打造精品社團,共創文明校園
社團活動是學生成長的另一種方式。學校依托各種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各類社團活動,為不同潛質、不同個性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和幫助。
1.社團活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
鳳凰鎮有多項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河陽山歌、河陽烙畫、河陽掇針繡、高莊豆腐干制作技藝、河陽寶卷、河陽廟會、河陽“謝洪”風俗,無不透著濃郁的河陽文化味兒,學校將多個非遺項目引入學校社團建設,充分展示河陽文化的無窮魅力,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
2.社團活動與校外社會實踐相結合
學校依托河陽山歌館、恬莊楊氏孝坊、永慶寺等校外實踐基地,鼓勵學生承擔起河陽山歌傳唱推廣,河陽小導游志愿實踐服務等社會責任,激發學生自主發展,回報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傳承和發揚河陽文化,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江蘇省張家港市徐市小學充分發揮了鄉土資源的優勢,豐富了德育內涵,深化了素質教育,把立德樹人與培養民族精神、傳承傳統美德、厚植鄉土情懷有機結合起來,讓教育變得既有意義,又有意思,在學生的美麗綻放中,學校也在悄然地蛻變。
參考文獻:
[1]錢理群,戴明賢,封孝倫.貴州讀本[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