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勇
摘要: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國民素質不斷提高,人們對于教育也愈發重視。教育部也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調整課程內容進行新課改。隨著高考改革以后,對于數學學科的要求有所提升,從而也使得對于初中數學學科的教學要求更高。由于初中數學的難度明顯加大,數學教師不僅要引導初中生在教學學習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應該以初中生的學習特點與教學發展特點,制定出合理的科學學習模式,引進創新型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做到自主學習促進初中生教學水平的真正提升。
關鍵詞:教學;新課改;高效課堂;初中數學;思維搭建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重要性
對比過去的教學要求,現代教學不僅僅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品格。新課改對于初中數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并且具備一定的知識應用能力,能夠培養學生養成科學的數學邏輯思維體系。初中的教學課堂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師要避免在課堂中只會向學生們灌輸數學公式和知識點等內容,只顧于課堂的講解,導致學生對于數學認識僅僅限于知識點和公式的套用,無法在真正的數學實踐之中領會到數學的樂趣,也無法在數學的學習之中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擁有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助力學生能夠高效、高品質地進行數學學習,掌握初中數學教學知識。養成了完善的數學思維體系,才能夠深化學生的數學思想,在實際教學之中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舉一反三。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的時候,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新媒體播放生活中的幾何形狀進行講解,將知識和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很多學生在課后也能夠自主辨認生活環境里的各種圖形,累積更多經驗。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措施
(一)對學生進行恰當的分組
獨木不成林,在教學上教師要學會引導師生、同學間進行通力合作,提高教學效率。合作教學模式的科學發展模式是許多學校爭相使用的方法,在眾多研究數據的支撐之下,最為科學、高效的組合方式是4至6名同學組成小組合作。合作學習模式也是一種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好方法,能夠加強學生的主動性,也能夠幫助學生拓展思維。教師在進行合理的分組之時,教師應當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就這些方面進行深入了解,再對學生進行逐一分配。
(二)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困惑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縱觀之,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往往都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學生被剝奪了在學習中的主動權。師生關系落差較大,教師高高在上的地位及威嚴的形象,只有單方面地進行知識的傳授。所以,教師也應該主動建立起通暢的師生關系,有了情感的共鳴,有了更多精神上的交流,才能夠使得師生關系更為融洽,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的課程,只有及時跟進了解才能夠明白學生在思維上遇到的困難。
(三)構建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差異化管理學生
在長時間的高考應試教育之中,教師沒有樹立一個科學、全方位的評價系統,教師單方面多用成績去評價學生是否優秀,沒有給予一個學生公平公正的公允評價。學生難免會因為教師的評價標準而不斷靠近,從而失去了創新學習思維的能力。不僅如此,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個體,都具有每個人的優劣勢,倘若只是單方面發現學生的缺陷,忽略--學生優秀之處,會影響學生長遠發展。一個班集體總是存在后進生與尖子生的極端,教師應當利用更多的課余時間去和學生進行談心,耐心引導學生的前進方向,提高學生的缺陷,發揚自身的優良之處。
三、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目標
(一)學習能動性不斷增強,自主發散思考
數學思維的建立應當建立在各種動態因素上,培養其系統完善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考方式,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訓練,樹立長線的思維模式。例如可以在一章知識教學之后,教師可以整理好該章節的知識體系,及時為學生復習鞏固,化難為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突破教學瓶頸,達到更高水平的教學效果。
(二)增強學生“數學智慧”,淡化學生的“恐懼心理”
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之中,要重視“一個淡化、一個強化”,課程教學老師應當鍛煉自身具備有敏銳的洞察力,切切實實引導學生們發現數學的有趣之處。很多學生會因為數學的抽象,所以對于產生了一定的恐懼、抵觸心理。思維的建立應當立足于整體,宏觀把控數學問題的觀察、分析、理解與解決,可以在極大程度上簡化數學難題。教師在教學之中應當強化學生對問題的整體把握能力,以此發揮數學思維的優勢,從而更加準確地進行數學判斷。
(三)培養數學生活意識,激發學生思維建立的興趣
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較為緊密,教師可以立足于生活的探索與發現,培養學生們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與求知精神。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鼓勵學生積極走出家門,積極觀察生活的點滴細節。將初中數學與生活場景有機融合,在課堂中刨設生活情境,能夠讓學生快速地熟悉數學問題,啟發學生學以致用。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的時候,樹木不夠高就可以采用竹竿進行比擬,竹竿也是生活較為容易搜集到的素材;學生還可以在天氣較好的時候,外出實踐,學習影子與樹的關系等等。
四、結束語
教育興則國家行,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是民族振興和教育進步的重要基石,不斷培養出優秀人才方能興邦。教師與家長要形成合力,加強家校聯動,積極響應新課改的政策,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教育基石,助力于國家建設,助力于學生繪制未來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