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霞
【摘要】通過在“5+3”自主高效的生物課堂模式中融入德育功能,通過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精心編織課堂教學素材和問題串,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通過啟發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形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德智融合型生物高效課堂,融知識與思想為一體,形成良好學風,充分發揮學科內在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 】德智融合;核心素養;高效課堂;以學促教;教學相長
當老師將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融入到課程中時,我們最擔心出現的狀況是什么?學生的人在課堂心在外。我們該如何克服思想教育和業務教學“兩張皮”,拋開“唯分數論”的功利性,回歸教育的本質呢?什么是好課?德智交融就是好課的標準。一個學生的教育成功需要做到四方面:健全的人格、國際視野、批判性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這與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中提到的“對生命的感知和體悟、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對自然的認識與珍惜、對生命科學技術的認識與探究實踐、對社會的認識與擔當”是不謀而合的。充分挖掘學科內在的育人價值,將其與知識傳授能力的培養相融合,立體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科主渠道、課堂主陣地,這與學科核心素養完全一致。課程應立足于人的培養,人的發展,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在課程本體充分展開的基礎上實現德智融合。
一、智育過程與德育過程的關系
智育過程是一種知識和能力的傳遞教育,智育是知識的同義詞。知識包括具體的生產經驗和科學技術,也包括人類歷史積累起來的社會生活經驗和道德規范。知識的傳播過程,在于運用知識開啟受教育者的心智,使人們聰明起來。德育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個體化的統一過程。智育過程與德育過程應實現內在統一,德智融合型課堂應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追求。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啟發式,探討式,合作式的學習方式,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要讓學科體現德育功能。如果學生只為了讀書而讀書,缺乏民族榮譽感、社會責任感以及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直面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十分欠缺,其學習動力將無法持久。如果我們的教學只重視知識本身的傳授而忽視所授知識與其他知識的內在聯系,只重視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而忽視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形成與培養,學習效果也將大打折扣。在教育形式上德育與智育是不完全一致的,但也應該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長遠來看,真正的成績,還得依靠良好的學風,而良好的學風主要來自正確的、系統的德育。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只有講課、做題、授課老師“一言堂”,而應多讓學生參與其中,談體會,談學習心得,融知識與思想為一體,通過思想教育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二、“5+3”自主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在全國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自主地位,追求課堂高效已成為教育共識,據此,我們提出“5+3”自主高效教學模式。“5+3”是指“五學”課堂教學模式和“三清三練”教學檢測機制。“五學”是課堂教學過程,“三清三練”是教學效果的反饋。“5+3”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自主”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小組合作意識,以學為主,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評教的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樂學善思。“自主”是五學課堂的靈魂,高效是目的,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最終追求。
“五學”教學模式分為五個環節。第一環節是啟學,啟發學習欲望,啟動學習任務。要求教師先明確提出學習目標和任務,并以多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啟促學。第二環節是探學,探究學習任務,探討學習重點。此環節為“先學后評”,把學習的權利充分還給學生,要求學生獨立探究學習任務,然后小組合作探討學習的重難點,以學促教。同時,教師下小組進行指導,及時了解和掌握學情,及時點撥引導。第三環節是賞學,賞析學習成果,賞識學習伙伴。此環節首先對各學習主體的探究成果進行展示賞析,師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各學習主體在探學和賞學過程中表現得優點和亮點,及時進行鼓勵。第四環節是評學,評述知識結構,評點主體表現。此環節提倡使用思維導圖,既可學生點評,也可教師評述。學生點評重在總結,歸納,是自悟;教師評述重在評思路,方法,規律,是他悟。第五環節是拓學,拓寬知識體系,拓展主體能力。此環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從“懂”到“會”,從會學到會用,最終提高學生素養,提升學生生命質量。生物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有許多有趣的小實驗和小實踐能夠讓學生領略生命的豐富多彩,只要學生能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便能激發長久的學習興趣。“三清三練”是“五學”課堂的有效延伸。“三清”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及時清理學生疑難,鞏固學習效果。“三練”即“早練、晚練、周末練”,要求學生充分利用“三余”時間進行適當的基礎題熱身訓練。這一措施有利于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品質,及時檢查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并打下堅實基礎。
三、在“5+3”教學模式下實現德智融合高效課堂
以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一節《種群的特征》為例闡述德智融合高效課堂的建設。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機體穩態調節機制的基礎上,從宏觀層次分析生命系統的特征。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列舉種群的特征”,根據我校“五學”課堂教學模式,本節課以學生親歷模擬實驗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動來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人口問題、環境問題,關注外來物種入侵、有害動物的防治和瀕危物種的種群數量變化及保護措施等,從而提高其對社會的認識和擔當。在本節課教學的啟學環節,通過播放“杭州西湖遭遇上千福壽螺入侵”的視頻,提出問題:同一塊稻田中的福壽螺和田螺屬于同一種群嗎?相鄰兩塊稻田中的福壽螺屬于同一種群嗎?通過這個環節啟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引出本節課的核心概念“種群”。接下來的探學環節,通過展示資料,設計問題,學生分小組討論解決問題,思想的火花在激烈的討論中迸發,同學們激情飛揚,討論熱烈而有序。
這個環節共展示了兩個方面六個材料十個問題。一個方面仍然是關于福壽螺的進一步探究,提供三個材料,設計了包括福壽螺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對已有調查方案進行修正,對圖表數據的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原理,結合實例運用已學知識提出治理方法等共五個問題讓學生探究。另一方面是關于藏羚羊的材料進行探究,提供三個材料,設計了包括藏羚羊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藏羚羊種群密度的計算方法,減小誤差的措施,對表格數據的分析和對調查結果形成的原因的分析等共五個問題讓學生探究。學生通過對材料的獨立分析思考和對重點難點問題的小組合作探究以及教師對小組探究的指導和點撥,以學促教。這個環節把學習的權利充分交還給學生,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導思想,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品質和合作探究的精神。然后是賞學和評學環節,學生分為4人或6人一個小組,對于簡單的問題,小組成員可以在完成之后互相對答案,達成共識;對于困難的問題,小組成員可以互相討論,取長補短,用不同的思想相互激發,辯證,推理,并且每個小組派代表將本小組的探究結果在黑板上展示出來,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進行點評和補充。這是一個極其快樂且有收獲的過程。教師在觀察學生展示和點評的過程中,發掘學生優點。最后教師評述知識結構,評點學生表現。
此環節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在此環節思想火花完全被點燃,激情澎湃,對生命的認識,對科學方法的領悟,對社會的責任被激發得淋漓盡致。 一節課40分鐘,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學生的全情投入,思想的火花在課堂上碰撞,通過探究、交流、評價,學生從這個過程中實現學習的提高。又比如,在《生物的遺傳》這節課中,可以以某些學生家庭拇指性狀表現的調查結果導入,引出生物的遺傳具有怎樣規律的核心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興趣。隨后以性狀——基因——染色體為主線,引導學生對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過程及結果進行分析,指導學生在分子水平上提出假說,進行分析推理,最終以染色體的數量和行為變化為證據,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歸納。通過探學過程中問題串的設計和探學、賞學、評學等學生主觀活動的實施,多角度多層次地訓練了學生的提出假設和分析推理能力。同時在具體問題的分析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合作探究,表達觀點,欣賞他人和自己的品質。
總之,高中生物核心素養關注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教師應加強對核心素養的學習研究,樹立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注重學科邏輯和核心素養培養的融合,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落實學科的德育功能,進一步加強探究式合作式教學,創設貼近真實生活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未來的生產和生活中受益。
參考文獻:
[1]劉恩山,曹保義.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徐晶晶.課程德育:在德智融合中實現知行合一[J].上海教育,2008 (27)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