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闖?王夢軼?楊慧君?王岫鑫
摘 要:移動終端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受到教師的普遍青睞。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利用雨課堂、學習通、慕課等平臺,構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體系,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更好的提升教學的效果。通過整合傳統學習方式和網絡學習優勢,對教學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此降低學習成本,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是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而被廣泛的關注,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高校體育教學的本質特點,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本文以體育課程教學的應用價值作為切入點,闡述構建體育課程混合式教學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社會指導與管理;教學實踐
基金項目:重慶郵電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在線資源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混合式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項目編號:XJG18225);重慶郵電大學“課程思政”試點課程建設項目-體育心理學(項目編號:XKCSZ1919)和生命信息感知(項目編號:XKCSZ1910);重慶郵電大學國際化教育研究項目-“共商共建共享”基于生物醫學類留學生的國際化專業體系與創新能力探索(項目編號:GJJY18-2-17)。
1 構建混合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1.1 滿足教育信息化的改革需求
教育部門提出了全面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結構重組、流程再造、文化重構,構建人本、開放、平等、可持續的教育新生態,建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選擇,對于構建教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信息化已經逐步成為教育改革的內生動力,利用移動終端進行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已成為教育教學的主流模式。
1.2 滿足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自身發展需求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是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掌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能在社會體育活動中從事健身咨詢、技術指導、賽事組織與運營、體育場館經營、體育信息服務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模式,有利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學生把所學的體育學科的知識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興趣,為自身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信息化教學中,學習者通常是以小組或其他協作形式展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幫助,共同完成某一項任務目標,實現“問題解決”。每個學習者在中間承擔一定的任務,擔當一定的角色,學習活動過程成為“學習者身份和意義的雙重建構”。學生之間相互協作,共享他人的知識和背景,共同實現組織目標。
2 混合教學模式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中的應用
2.1 設定混合教學模式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起著導向的作用,所有的教學活動始終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在混合教學模式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同樣如此。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為體育學、管理學和運動技術等術科的相關課程,教師在開展混合教學模式教學活動之前,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整合學校各種資源,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目標,保證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提升教學效果。一要充分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強化學生的理論素養培養,二要多措并舉充分彌補線上教學的不足,通過采用“騰訊課堂+學習通+QQ群或微信群”多種混合教學手段,使線上教學更豐富、更實效。
2.2 安排混合教學模式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內容
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在混合教學模式中,教師應首先明確哪些內容適合線上教學,哪些內容適合傳統的教學,才能把信息化更好的融入到傳統教學之中。根據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特點,所教授的內容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理論學課程如運動生理學、社會體育導論、體育管理學、學校體育學等課程;二是足球、籃球、排球、田徑、體操等技術類課程。
2.3 運用混合教學模式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
1)課前環節。在實施混合教學模式之前,教師應該對本專業的特色、教學大綱以及本次課所教授的內容進行仔細研究,制作好上課需要的課件、相關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料,和課前需要完成的任務一起利用雨課堂、超星等線上教學平臺提前發給學生進行學習。學生可以利用移動終端進行自主學習,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和課前的交流,如果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咨詢教師來答疑解惑。
2)課中環節。在理論課的授課之中,教師利用相關教學平臺,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混合模式的教學,檢查課前學習的情況,根據課程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授和點評。技術類課程,教師可以在完成課堂常規之后,根據課前學習情況和自身的基礎,讓學生進行技術動作的展示,根據學生動作完成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然后進行正確動作的示范,讓學生建立正確完整的動作概念,利用翻轉課堂的方式進行教學,遵循技術動作形成相關規律,確保每個同學都能掌握。在學習活動結束時,學生應當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總結和展示,同他人進行討論和協商,以加深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和反思,這些內容通常以研究報告、演講、討論等形式展開。在這些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幫助學習者更好的將學習成果展示出來。
3)課后環節。在混合教學模式下,教師課后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對本次課進行小結、布置課下任務和進行課后的答疑等。如技術課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移動終端錄制相關技術動作視頻并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對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進行客觀的點評,把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總結反饋,與學生進行交流。還可以向學生推送一些精品教學資源,讓學生根據自身需求查缺補漏,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冠平,張小寧.生態視域下的混合式學習模型構建[J].現代教育技術,2013,(5):42-46.
[2]高東懷,裴立妍.基于網絡課程的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3,(1):80-83
[3]李逢慶,韓曉玲.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7,(11).
[4]王愛春.體育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衡水學院學報,2017,(4).
作者簡介
沈闖(1991-),男,漢族,山東菏澤人,碩士,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王夢軼(1991-),男,漢族,湖北咸寧人,碩士,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楊慧君(1988-),女,漢族,湖北廣水人,碩士,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王岫鑫(1984-),男,滿族,遼寧鞍山人,重慶郵電大學生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醫學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