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清
摘 ?要:數學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理性邏輯思維,并能夠為學生提供解決現實中出現實際問題的可行方法,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教師必須肩負起教好數學,并引導學生學好數學的重任。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卻發現在種種客觀因素的限制下,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不高。那么,作為教師,應當怎樣改善這一現狀,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去提升教學有效性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并根據個人教學經驗與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依靠感性認知的方法與習慣完成對事物的認識過程。而數學知識之中存在較強的邏輯性,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并不容易,也就導致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形象的內容,便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趣味教學活動、創設現實生活情境、借鑒微課教學模式,以此作為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一、開展趣味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很多教師卻不能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清楚認識到學生在缺乏學習興趣的情況下學習,會產生哪些危害,一味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從短期效果上看,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成績的效果,但將目光聚焦到學生的發展上,這種教學模式非常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放在教學工作的第一位。
例如,教師在執教《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前使用幾何畫板、flash等軟件制作課件,通過組合與拼接,將多邊形轉化為學生曾經學過的簡單幾何圖形。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將未知的知識與已經學過并掌握的內容結合起來,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不僅如此,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幫助下,學生的學習體驗變得更加直觀,由于學生直截了當了看到了多邊形的形成過程,所以能夠更加快速的計算其面積。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數學課堂當中融入教學游戲。仍以《多邊形的面積》為例。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制作“七巧板”,并要求學生將每一塊七巧板的邊長數據記錄下來,讓學生自由地將不同的圖形組合成為一個全新的多邊形,并計算其面積。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合理利用了學生對多媒體教學、對手工游戲的興趣,并通過興趣遷移的方法將學生的興趣點轉移至數學的學習過程與數學知識本身,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現實生活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實際問題,都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因此,教師想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學有效性,就可以利用數學學習可的這一特性,以現實生活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現實生活相接近,或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場景。讓學生在此情景中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地思考問題,助力學生在現實生活與數學課堂之間建起一座橋梁。促使學生能夠在思考某些數學問題時,能夠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并充分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
例如,教師在執教《四則運算》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新學期伊始,學生在商店中購置學習用品的場景,并組織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讓情境變得更加飽滿與真實。在情境中,教師要求學生自主的計算出自己應付的錢數與應當找零的錢數。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清楚地認識“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法則,并且會在情境中更加熟練地掌握“總價=單價×數量”等數量關系,有效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再如,教師在執教位置與方向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簡單的繪制出校園地圖,并在圖上標注出方向,并帶領學生辨認圖中某一點在另一點的什么位置。待學生能夠清楚辨認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組織學生到辨認過的點上“實地考察”,幫助學生更好地在現實生活中辨認方向。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將現實生活與數學課堂融為一體,引導學生在現實中學習數學,在數學課堂中重新認識生活。
三、借鑒微課教學模式,構建生本課堂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師能夠采用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同時,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網絡視頻成為了實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而教育領域同樣受到了網絡視頻的影響,享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時代紅利。網絡視頻與教學工作相結合之后,微課教學由此誕生,且已有諸多理論研究與諸多優秀教師的實踐成果為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證明了微課教學的可行性。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借鑒微課教學模式,解決傳統課堂中教師占據大量時間與課堂主體地位的問題,打造生本課堂。
例如,教師在執教《觀察物體》一課的相關內容時,三視圖是本課之中的重點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會發現,部分圖像較為抽象,學生難以理解與想象,教師也難以使用語言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什么是三視圖。教師便會占用大量的時間去口頭講述或在黑板上畫圖,學生只能在座位上被動接受。但借助微課的教學資源與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通過制作視頻,從各個角度去展示組合幾何體,在展示一面后,將這一面的三視圖圖像畫出。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自己在腦海中,在草稿上繪制出物體的形狀,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也解決了教師難講、學生難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逐步回到課程主體地位,并化被動的接受為主動學習,構建了生本課堂。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不斷提升教學有效性,首先,需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在興趣濃厚的氛圍中學習;其次,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最后,教師可以借鑒微課教學模式完成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參考文獻:
[1]畢朝竹.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8(37):116-117.
[2]劉靜偉.略論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8(25):142-143.
[3]宋洪波,吳江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09):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