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我國社會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諸多領域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互聯網金融這股熱潮近幾年已席卷全國,五花八門的互聯網金融產品與互聯網金融模式,改變了當代人們的金融消費模式。但在其創新的過程中,人們也逐漸提高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視,對此本文將對有關保護路徑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路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F52.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9-0162-02
一、引言
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其是以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通信技術為基礎,核心是云計算與大數據,由此打造出一種新型的金融服務模式。這和以往的金融模式相比具有更大的優勢,一方面,能在有效簡化金融交易的同時減少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無論是中小型企業還是個體,均能借此進行貸款申請,省去在以往在申請貸款過程中的麻煩。可在這一方面也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例如風險性提高、消費者權益無法保障等,所以對消費者權益保護路徑進行分析尤為重要。
二、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的解析
第一,行業自身的特殊性。與一般行業相比互聯網金融行業,在其產品方面具有極高的金融知識素養要求,因為金融交易雙方不能實現信息的完全對稱,從而造成金融者和消費者不能處在平等的交易地位。也正是因為行業領域自身的特殊性,所以要重視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自身權益的保護問題。本文從金融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這一視角進行分析:之所以會存在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和互聯網產品的復雜性、專業性息息相關,因為產品自身所具備的復雜與專業性,進一步加劇了交易信息的不對稱性。比如金融產品自身的復雜性,在消費者針對不同賣方提供的金融產品進行質量比對時會存在諸多困難,對此應通過廣泛性的額信息披露來提高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程度。對于互聯網金融市場而言,交易開展的決策基礎離不開產品信息,在互聯網金融產品質量、價格等方面金融經營者的理解程度會遠高于消費者,利用去中介化的方式可以對其加以緩解,雙方能夠在平臺中直接進行交易,在提高交易達成可能性的基礎上減少交易成本。可是傳統金融機構未能設置專門的風險管控部門,在進行信用審核時需要配備大量專業人員。雖然互聯網金融可以將雙方直接交易這一問題有效解決,可也加劇了交易信息的不對稱。
第二,消費者具有更為寬泛的安全權。消費者安全權,主要是指消費者進行購買、應用商品與接受服務的過程中,享有要求經營人員保障消費者的人身與財產安全不會被損害的權利。基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來看,關于消費者安全權,最核心的就是人身安全然后才是財產安全,絕大多數的線下行業均能適用于這一原則。可互聯網金融行業并不是這樣,其中消費者安全權的核心是財產安全權,然后才是人身安全,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幾乎不會涉及到消費者的人身安全權。刨除人身與財產這兩方面的安全權之外,還需要增加交易與信息安全權。站在消費者原有的財產與人身安全這一視角來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的消費者自身的財產安全,并不是傳統行業商品的所有權、使用權安全,更傾向于金融投資或是消費的資金安全,在互聯網金融交易中消費者參與的基礎性需求是確保投入的資金本金是安全的,而且能在這一基礎上得到較高的經濟收益。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互聯網平臺十分復雜,難以提供較好的資金安全保障。例如部分P2P網絡借貸平臺利用虛構項目進行非法集資、e租寶旁氏騙局等事件大大提高了消費者的關注度。可是在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中未能彰顯出人身安全權,這是因為消費者主要是依托互聯網和經營者之間發生金融交易,和以往金融模式下消費者需親自柜臺辦理有關金融業務存在一定區別,基于互聯網金融這一背景通常不存在侵害消費者人身安全的問題,所以線下互聯網業務也不會對此進行推廣。從在信息與交易安全這兩方面來看,在互聯網平臺進行交易必然會保留痕跡,經營者開展業務的過程也就等于取得信息的過程,如果不是刻意銷毀這些信息,極易在經營者的數據庫中留存下來,也就是說在經營者獲取金融交易信息方面體現著一定的合理性,可是從現行《征信業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出發,經營者在對個人信息進行采集時需要事先征求消費者本人的同意,可是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在采集消費者信息時,沒有得到消費者授權缺少一定的合法性[1]。
從信息使用來看,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問題時有發生,比如消費者的私密信息由經營者無意或是有意地傳播與出售,經營者未能履行好保密義務。在實踐過程中影響消費者權益的一個主要方面是互聯網金融交易安全,具體表現在遠程支付、遠程客戶認證等。基于金融市場視角,因為互聯網具有一定的可傳播性,要是不能規范采集與保存互聯網金融信息等,將大大提高金融市場發生系統風險的機率。所以,消費者安全權所受到的威脅會更大,對此應提高對保護消費者安全權的重視程度。
第三,糾紛解決化制不通暢。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在經營者與消費者存在有關消費者權益爭議時,可以借助協商解決或是通過消費者協會進行調解、訴訟、仲裁等[2]。一旦在現實中存在消費糾紛問題,許多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依舊會將自己作為一名普通的金融消費者。現階段,在解決糾紛的方面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在經營者內部沒有一個完善的糾紛解決機制。現階段,許多金融經營者沒有充足的互聯網金融從業經驗,缺少一定的風險防范意識與規范制度,如果在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中存在問題、發生投資消費損失,往往借助民商法律是難以挽回損失的,若是屬于群體性事件則需要很高的刑事介入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困難程度,而且是現階段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相對嚴重的問題。
第四,缺少投訴處理平臺與機制。現下大部分金融機構都設立了相應的投訴渠道,而且消費者保護協會也會對金融投訴進行受理,但依然是金融經營者處在相對優勢的地位,萬一金融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利益方面沖突,在處理爭議程序、機構上存在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而且現下也沒有處理消費糾紛特定的司法程序,通過司法救濟路徑處理糾紛會花費較高成本而且處理周期長,難以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自身權益提供有效保障。
三、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自身權益的有關路徑
第一,對互聯網金融消費有關知識積極宣傳。消費者若想更好地了解互聯網金融方面,可以依靠宣傳工作去實現。能采取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電視、廣播、網絡媒體平臺等,或是針對這一方面開設專門欄目,安排專業的主持人在固定時間普及這些知識,特別是近期發生的典型案件,或是在征得受害者的同意下邀請其親自到節目中,以真實案例引起共鳴。網絡是現下人們傳播信息的重點途徑,特別是微博有關機構可以開通一個微博賬號,對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相關知識進行宣傳。
第二,積極與國際展開交流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在社會發展中許多領域已經或正在提高和國際市場相接軌的腳步,在世界范圍內互聯網金融行業也處在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對于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一方面,我國加大了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國家也就該方面制定并實施了有關措施。基于此,我國不僅要依據現實情況對消費者權益問題進行重點分析,也應該積極學習并借鑒更多的先進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借鑒不等于盲目照搬,需要學習先進的理念,以此為基礎進行不斷地創新從而找到一條更適合解決我國情況的路徑[3]。
第三,建立并進一步完善權益保護制度。要想充分保護使消費者自身權益,就需要科學建立并完善這一方面的有關制度,而且要健全有關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提高其自身的權威性。在制定保護制度的過程中,有關人員需要積極深入進行市場調查,認真全面分析近年所發生的案例,有的放矢地尋找潛藏在管理制度中的缺陷,從而提高強化工作的針對性。除此之外,互聯網金融體現著明顯的現代化特征,那么保護制度也需要和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相結合,采取現代先進的管理模式實施管理,通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同時也可以適當引入市場機制,就市場機制來講,不僅能夠發揮一定的約束作用而且具備良好的激勵作用。
第四,提高對互聯網金融消費的監管程度。無論哪一行業發展都需要政府部門對其進行管制,那么互聯網金融亦然,對于監管力度的提升可以從以下方面作為切入點:(1)監管體系需不斷優化。雖然傳統的監管體系可以作用到金融業中,可是卻不適用于互聯網金融;(2)加大監管力度。通常情況下,監管工需要依靠執法人員去完成,可是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執法人員會被利益所迷惑,不僅沒有嚴懲違法亂紀人員反而為金融犯罪者提供了機會。對此,要是發現有關問題,在人員明確后一定要嚴格依據規章制度去處理;(3)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應確保互聯網金融有關信息的完整與真實性,讓互聯網金融市場更具規范性。
第五,提高網絡系統安全程度。從某種角度來講,之所以存在消費者權益遭受侵害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泄露,所以應該對提高網絡系統安全性采取相應措施,例如通過升級防護系統提高保護工作效率,或是通過研究力度的提高,積極開發防護軟件。至于有關互聯網金融企業,應該有效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特別要注意人為因素,比如部分工作人員出于某些因素故意泄露客戶信息資料等,一旦找出發生這樣不良行為的人員,必須進行嚴肅處理[4]。
第六,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作為互聯網金融企業,應該做好客戶信息的保密管理工作,例如身份、投資偏好、財產等。在內部還需要成立專門的負責部門,而且要派遣專人對調查與監督負責,如果存在問題需及時向相關領導如實匯報,依據造成問題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處理辦法,特別是要重視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流。
四、結語
之所以要在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對有關保護消費者權益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是因為,一方面,與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十分重要。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行業所占據的地位難以撼動,可是基于社會發展理念與時代特征的變化,引發了各個領域的變動,其實出現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必然現象,但其對傳統金融行業所造成的沖擊不容忽視,特別是現行的有關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傳統措施已無法滿足現實要求,對此有關機構及人員應重點對這一方面展開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孔慶華.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視角下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規范發展[J].時代金融,2017,(11):51+55.
[2]麥綺云.論我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一以信息披露制度為視角[J].商,2016,(29):232+216.
[3]李真.論互聯網金融監管一基于美國監管經驗的考察及審慎思考[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07):89~95.
[4]董彪.消費者權益保護視角下的互聯網保險營商自由[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7,(02):142~150.
[5]霍建軍,王林濤.中國人民銀行靜寧縣支行課題組互聯網金融行為監管機制研究——基于金融消費者保護視角[J].北方金融,2018,(05):48~54.
[6]儲著斌.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障制度探析[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01):25~30+89.
[7]趙夢天.淺談當前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現狀、成因與措施[J].全國流通經濟,2017,(1):48~49.
[8]王新利.中國農村物流現狀與政策性建議[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6,(6):99~103.
作者簡介:趙春曉,供職于臨沂市羅莊區市場監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