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姑麗·阿不拉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如何對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培養,成為教師越來越重視的問題。初中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基礎的語文能力為宗旨,在倡導以生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下,教師應當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切實挖掘語文教學素材中的人文因素,以滿足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需求。本文將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深入的闡述與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文素養;教學;培養策略
初中語文課堂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并且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讓學生掌握字與形,還應透過語言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結合生本課堂教學模式,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進一步提升語文這門科目的整體教學質量。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能加深學生課本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形成對問題分析的能力,感受文字背后傳遞的信息,還能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并將正確的內容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將語文與生活緊密相連,彰顯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給初中語文課堂注入人文精神,引導學生調整對于學習的態度,從而有效地完善、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一)做好文本解讀,挖掘人文元素與情感
教材是語文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使它最大限度地發揮功能,形成有語文意識的語文課堂。中國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初中語文的選材也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元素。所以,教師要注重教材中人文意蘊的挖掘,通過學習教材提升學生的思想高度,有效地引導學生挖掘相關的人文內涵和品格,不斷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人文素養。另外,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因材施教,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人文情感,讓語文教學成為有溫度的活動。
例如,在學習《背影》這一課的內容時,學生對于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文本的解讀有一定的難度,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時代背景下人民的境遇難以把握,這是課文教學的難點之一。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化文本,民國時期背景環境的滲透工作必須做到位。在課文中,作者四次提及“我”流眼淚,悲傷的情緒在文中蔓延,可是學生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為什么這么容易流淚,教師可以從文本所敘述的家庭背景引導學生去解讀文本:時節是冬天,祖母之死,父親失業,遠道奔喪,離家求學,父子分別,都是觸目傷感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父親對“我”的愛,才更使人內心更加深深地動容,傷感流淚也在情理之中。只有把學生引入當時的時代里,學生才能感同身受。
要使學生更加全面地走進朱自清先生的內心世界,老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龍應臺的《目送》。通過對比學習,引導學生深刻感受父子之情,使他們在相同類型的文本中感受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而激發學生對散文的學習興趣,這不僅加強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還成就了學生升華情感高潮的出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拓展閱讀活動,促進認知和情感發展
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進行拓展,就是要求教師把課堂語文學習引向更廣的層面,通過橫向與縱向的拓展,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閱讀要求,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相應的人文內容,掌握語文閱讀的正確方法,并逐漸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從而促進其認知與情感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回憶我的母親》這一課的內容時,這篇課文是作者對母親的“關懷之情”進行抒發,教師不妨組織“對母親告白”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用文字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情,寫一寫那些不曾對母親講過的話,用文字記錄下平凡卻又感人的瞬間,這個過程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恩之心。還比如在教學《孔乙己》這篇文章時,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走進魯迅先生”閱讀活動,將《吶喊》、《祥林嫂》等作品引入課堂,引導他們由此積極討論和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潛移默化地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這些文章中蘊含著作者對人、事、物的看法,教師應讓這些年代和思想相似的文章給予學生多種形式的點撥,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同時通過教學幫助學生將這些內容落實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促進認知與情感的雙重發展。初中語文教師應把人文素養的培養滲透到閱讀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閱讀、熱愛自己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不斷強化學生對生活的以及情感的認識。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落實在初中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這也是初中語文教師永恒不變的責任與義務。初中語文教師應認識到人文素養對學生未來學習與成長的價值,充分地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品德修養,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將語文學科智育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逐步提升學生的素養,使他們具備堅強的意志和品格。
參考文獻
[1]? 段開榮,段文君.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43):71.
[2]? 肖付彬.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