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叆銘
【摘要】伴隨近代教育改革,高中數學教育方法也逐漸呈現出創新趨勢。建模教學是一種新式的教學思維,學生以及教師在分析,理解題目時都離不開建立數學模型這個步驟。加強高中學生數學建模思維的培養,既是對于學生應用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也是對于教師教學思維的深度延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良好的數學模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題目,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下文著重教師如何進行教學模式改進,從而加強高中數學建模教學,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關鍵詞】建模教學? ?高中數學? ?應用能力? ?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0-174-02
高中數學極富技巧性,需要極強的思考能力以及辯證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在解決日常數學問題時,許多問題的表述極為抽象,學生按照傳統的思維方式很難快速解答問題。這時,建模教學就突出了其獨特的優勢,建模教學將原本抽象的知識進行具體化的展示,從而降低了解題難度。隨著日積月累,學生的建模思維能力逐漸得到培養,使得學生在解決一類數學問題時,能夠清晰的思考問題,步驟簡練,思路準確,數學應用能力得到顯著增強。因此下文著重分享該思維模式的具體應用策略。
一、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建模思維的方法
數學建模思維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教學方式,但由于其獨有的解題優勢,這種教學模式的使用范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和推廣。教師在向學生滲透數學建模教學思維時,應當注重向學生教授正確的建模思維的方法,減少思維彎路,讓學生體會建模思維的實際作用。數學建模思想是一種有效的高中數學學習方法,它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化原本抽象,復雜的問題為淺顯,易懂的小題,學生能夠在具體情境下解讀隱含條件,發現、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當加強建模思維正確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為學生高中數學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數學建模思維分為許多具體的步驟,每一個步驟都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有效達到培養學生數學建模思維能力的目的,應當為學生分解建模過程,讓學生清晰的掌握建模思維,加深學習的印象。例如在學習“集合”這一單元時,教師完全可以分解數學建模思維過程,將分步驟與集合的講解相結合,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簡單而又高效。建模過程總共分為五大步驟,首先模型準備,教師在進行集合的講解時,應當首先讓學生初步了解集合的概念以及意義,使用生動的例子讓學生充分感受集合的含義,培養學生初步的建模思維;第二,模型假設。教師在講解交集,補集和并集時,可以適當添加一些生動的例子,假設題意,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抽象的思維建模過程;第三,模型建立。學生在模型假設的基礎上對于知識點有了初步了解,這時教師應用一些抽象的數學符號進行建模,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感受建模思維過程;第四,模型求解。學生將知識點理解到一定程度上時,教師要進行實際求解,對于所建模型進行計算,求出正確答案;最后,則是模型分析。這一步驟是整個建模過程的核心之處,在幫助學生建立模型,求解答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分析整個建模過程,為學生整理出一條清晰的思維路線,啟發學生,使其對所得結果進行數學概念上的分析,從而在總結的基礎上提升數學應用能力,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該理論。
要想真正掌握數學建模思維,一個正確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當有意識的為學生滲透、分解整個建模過程,將分解的每一個步驟與實際知識點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求學環境,有問有答,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建模過程的每一個步驟,幫助學生梳理整個思維過程,從而為學生獨立創建思維模型奠定思維基礎。讓學生能夠高效的解答題目,發揮建模教學的優勢。相信學生在教師正確方法的指導下,能夠高效的理解題目,掌握題目,提升自我的數學應用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加深對于數學建模思維的認識度,建立良好的解題方法,為日后數學學習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二、選擇正確的建模內容,以學生為主
數學建模思維是一種新式的教學理念,許多高中教師在采用這一教學方法時,總是為了建模而建模,充滿了目的性,教師為了向學生滲透數學建模思維,生硬的套用建模模板,最后導致教學效果低下,可見,教師在進行建模教學時,應當以提升學生的能力為目標,而非單純為了引入新式教學理念。因此,教師應當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建模教學思維的優勢,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讓學生在日常課堂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學習到更加豐富的思維方法,提升自我認知水平,豐富自己的認識。高中數學知識體系紛繁復雜,知識點較多。因此許多教師在選擇合適的建模知識點時總是要進行謹慎,全面的思考,從而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才有助于真正發揮建模教學的功用。例如在學習“三角恒等變換”時,教師就可以引入建模教學。該單元中有這樣一道題目:某一瞭望臺(BD)建在一座山上,山高(BC)40米,地平面上有一點A,測得AC距離為70米,且從點A觀測瞭望臺時,該夾角約為30度,求瞭望臺高度。這一題目學生初步拿到手時,會被其中抽象的思維搞得暈頭轉向,但有了建模教學思維的指導,這個題目可以迎刃而解。教師在講解時,應當注意引導學生對于這一問題進行抽象化的分析,抽絲剝繭,透過現象看到題目的本質,精準抓取題目的外在以及隱含條件,建立相應數學模型,如三角函數模型,利用三角函數中的兩角和公式和兩角差公式進行解答。學生在這一公式的指導下,能夠輕松的解答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整個建模教學思維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數學建模教學的實際意義,提升了對于該教學模式的重視程度,有助于幫助學生創新思維,提升思維靈敏度,拓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高中數學知識體系較為復雜,知識點較多且均占有重要比例,這時教師在選擇合適的知識點進行建模教學時,就產生了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選擇正確的建模教學知識點時,應當秉承一個正確、謹慎而又全面的思考態度,正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接收水平,以“最近發展區”為理論指導,以學生的理解為主,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學生提供一個合適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高效的吸收,掌握知識,充分感悟建模教學的意義,感受這種新式思維的優點。相信學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逐步練習中,能夠增加對于數學建模思維的應用體驗,提升解題時的思維高度和深度,幫助學生創建正確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三、創新教學,提升思維靈敏度
許多的教學方法都是經過歷代教師的教學經驗的不斷凝練而成,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始終秉承創新原則,在進行建模教學時,創新該新式教學理念的內容,讓原本就高效的建模教學變得更加富有深意,普遍應用于廣大的知識點,幫助學生以靈活的思維去審視不同的問題,高效解答不同層面的問題,提升思維靈敏度。
例如在學習“數列”時,教師就可以采用創新式的建模教學,引導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更深層次的探索數列的實際意義,加深學生對于建模教學的理解。傳統教學模式中,大部分教師喜歡用羅列、疊加的方式,向學生全面的展示所有的數列情況,但許多時候,學生不能充分的掌握課堂知識,反而容易混淆課堂的知識點。這時教師就可以創新教學,采用建模教學,將原本復雜、數量較大的數列與建模教學相結合,幫助學生實景探索數列中的一些經典建模方法,幫助學生輕松攻克數列一類的教學難題,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一切事物向前發展的動力、源泉。教師在向學生進行建模教學思維的滲透時,應當有意識的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種創新可以體現在擴大建模思維的解答題目的應用范圍,也可以體現在建模教學思維本身內容的創新,這二者均為教師的實際教學提供了幫助。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當創新教學思維,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展現新式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在練習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靈敏度,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總結
數學建模思維是一種新式理念,它將原本復雜,抽象的概念變得淺顯易懂,學生更容易接受。該教育理念近年來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和使用,可見這種教學模式的價值程度。相信教師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能夠逐步擴大建模教學思維的使用范圍,為學生提供更多高效,準確的學習方法,提供良好的指導意見,幫助學生在日后的數學學習生涯中對數學形成一個全面的理解,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周建東.加強高中數學建模教學 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J].求知導刊,2019(44):21-22.
[2]邱光云.加強高中數學建模教學 提高數學應用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1(1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