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鳴 孫茜


摘要:我國傳統文化,經歷了上千年的積累,沉淀下來的精華,屬于人類的智慧結晶。本文從現代化的角度,分析傳統文化對大眾生活、行為習慣和價值觀的影響,從中獲得有價值的啟迪,提高藝術設計創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美術設計;創新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文化屬于古人智慧結晶的凝結。對于藝術設計創新來說,體現了很高的借鑒與啟迪。在應用的過程中,不僅具有韻味,也值得思考,展現屬于自身的特色。當代人應該積極地學習、傳播、運用傳統文化,將其中的潛在價值體現出來。在學習、探索、思考的過程之后,豐富對應的美學意義與藝術價值。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創作設計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大眾化的審美需要。這樣受眾者才可以在欣賞的時候,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展現較高的藝術價值。例如:中國聯通、中國銀行等標志設計,體現了很高的寓意,展現了創新性[1]。我們常見的聯通公司的標志,其標志性圖案由中國古代吉祥圖形“盤長”紋樣演變而來,選用中國情結最具代表的紅色,標志造型又巧妙的表達了聯通的服務宗旨,利用傳統標志展現公司的企業文化。標志與民族文化,時代背景等因素存在著很大的關系,設計師將傳統的文化理念不斷的發揚光大,融入世界,體現價值。在不同的時代當中,展現不一樣的寓意和思想。孔子的“明道”的選物思想就是華彩之飾;莊子自然生態的造物思想及時返璞歸真。不管是何種造物的思想,都體現了不一樣的寓意,可以對藝術設計起到啟迪性的作用。傳統物質文化可以在服裝、藝術、建筑等領域得到有效的發展[2]。但是,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傳統文化的約束。藝術設計創新的基礎是傳統文化,并不是無源之水。想要從本質上加強藝術設計的思想共鳴,就需要先讓藝術設計充滿生命力和活力。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在積累一定程度的時候,傳統文化素材的使用就會變得游刃有余。
二、傳統文化對美術設計創新的借鑒與啟迪
(一)文化的理解
從一定的程度上看,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每一個人的眼里,對待事物的見解都是不一樣的。“五福捧壽”、 “群仙祝壽”、 “松鶴長壽”等內容在道家的文化背景當中,就可以發現,大家對幸福與長壽的期待之情[3]。設計師也需要結合受眾者的需求,將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文化結合起來,完成設計作品的有效創新。
(二)奧運會當中的思考
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可以看出,不管是過程,還是布局,火炬的設計等內容,都體現了傳統圖案的有效融合。例如:“鳳”在傳統文化當中,屬于百鳥之王,從五行的角度來看,屬于火,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鳳屬于火之精靈。那么,向上飛翔的鳳凰,就會看到儀態萬方、氣宇軒昂的景象。另外,古代還存在“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典故,給人傳達了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因此,奧運會火炬使用祥云圖案,就給人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甚至還會體現出剛柔相濟、含蓄優雅、超凡脫俗的藝術境地。
(三)設計理念
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傳統的文化,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得到了大家的喜愛。設計師需要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糠,縱觀歷史的文化成果,體現時代意義,呈現時代的特色,讓更多的人與之產生思想的共鳴。例如:《源與流: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當中,就是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文化相互結合的結果[4]。在象征性的符號當中,完善自身的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延伸 。發揚現代文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性,體現形、神、意的融合,讓現代作品脫穎而出,受到大眾的青睞。
(四)畫面意境和中國風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更加傾向的就是意境的表達。從“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當中,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意境悠遠。鑒賞一幅畫,并不是單純的看到功底,而是需要在意境當中,體現思想的共鳴。設計師只有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內修,這樣才能擁有自己獨有的引人入勝的魅力。將中國的歷史文化發揚光大,創作出更多的優秀設計作品。
(五)創作靈感和創作源泉
從設計師的角度看,創新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繪畫功底。只有在這點具備的情況下,才可以去尋找創新的靈感。對傳統的文化不斷的揣摩和品讀,在自我分析的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在不經意當中,可能就會引發深思,可以為之共鳴的東西就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例如:“中國風”青花瓷、旗袍獨具中國特色。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在發展,對于華夏兒女來說,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是知識的沉淀,也是文化的保障,設計的延續和創新的基礎。一個優秀的設計作品,不僅需要設計師后天的努力和學習,還需要設計師不斷地完善自己,學習傳統文化,啟迪思維,創新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 徐溢樂. 計算機美術設計和傳統美術設計的對比[J]. 信息通信. 2018(02) .
[2] 李巖. ?試論如何在美術設計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J].課程教育研究. 2017(35) .
[3] 郭華. ?云紋元素在現代平面美術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 2017(01) .
[4] 賴平等. ?如何克服電腦對美術設計的負面影響[J].江西教育. 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