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英語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教師和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分層教學能夠有效提高教學針對性,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本文對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下高職大學英語分層教學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行動導向;大學英語;分層教學
【作者簡介】樊靜華(1979.11-),女,漢族,浙江人,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本科, 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倡導“以活動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分層教學則是倡導對學生的差異化教學,將行為導向與分層教學有機結合能夠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知識運用的能力,從而提高高職大學英語的實用性和職業性。
一、當前高職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高職院校的學生來源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一般來說,高職院校的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較差,對于英語學習信心不高,且當前高職英語教學大多是“填鴨式”教學,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單調,使得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逐漸降低,甚至喪失了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2.教學方式單一。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學生數量明顯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師與學生比例失衡,出現了大班授課的現象,且高職教師還有繁重的教研任務,使得教師無法將精力分配給每一個學生,更不用說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因此,高職大學英語教學大多采用了傳統模式,對課本上的文章進行逐字逐句地翻譯,學生按部就班地上完了課,對所學知識并沒有明晰的認知,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沒有做出針對性的了解,這樣對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并沒有很大的幫助。
3.缺乏適合高職學生的針對性教材。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更加偏重于技術應用,但當前國內專門提供給高職學生使用的英語教材非常少,現有的英語教材內容大多以自然科學、科學作品為主,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起點較高,與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偏差較大。
4.忽視了英語應用的重要性。英語學習目的重在應用,但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仍然大多是僅僅重視單詞、句型教學,傾向于學生成績的速成,而不是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訓練,使得學生對英語的掌握停留在能考試不能交流的狀態。
5.考核方式較為單一。高職大學英語考核以期末考試為主,且客觀題占據較高的比重,導致了學生更加重視閱讀寫作;平時成績的考核則大多是簡單的作業和考勤組成,形式較為單一,無法更有效地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下高職大學英語分層教學策略
1.進行合理的分層教學,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有機結合。首先,學生分層是分層教學的前提,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性格差異等,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與班級干部溝通等方式進行了解,同時也可以在分層之前組織學生進行摸底考試,這樣才能使得教師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分好層級后,教師要向學生解釋清楚分層教學的目的、教學理念,避免學生認為自己被區別對待而產生抵觸情緒。當然,學生的分層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分層調整,讓學生能夠明確地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教師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根據不同組別學生的學習情況設置合理的達標線,這樣既可以使學習能力較強、成績較好的學生有了進步的目標,不斷強化自身,也能使得成績較差的學生保持自信,達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目的。
2.優化問題設置。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設置一些問題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但每個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吸收度是有較大差異的,教師設置的問題可能會存在太難或是太容易的現象,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合理的分層劃分,作業同樣如此,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解決問題后的成就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3.完善評價方式。當前高職大學英語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單調地成為被評價者,分層教學的評價體系則需要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都納入評價體系中去,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實現一方面可以多方面、多維度地對學生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另一方面要將學生在評價體系中的地位由客體變為主體,加強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調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進度在學習過程中是在不斷變化的,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學習評價,根據學生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使得學生一直都具有能夠不斷追求、不斷提升的目標,從而有效提升自身學習成績,提高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下的高職大學英語分層教學能夠通過客觀公平的差異化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導學生制定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學習目標,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彭麗樺.基于行動導向的合作式學習在高職護理專業英語語法中的教學設計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8(11):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