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松
摘要:一直以來,農村初中學校對文言文的教育教學大都是以考試為目的,以升學為宗旨。由于目的的局限,教師不會想著更新教學手段,只懂得教授知識幫同學過了考試,而學生為了應付考試,也只是采用死記硬背的笨方法。農村的這種舊式教學方式忽略了教育的意義,忽視了文化傳承的重任。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特色,學生學習文言文就要學到文化的根源。因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上除了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外,也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只有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了興趣,農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學才會有長足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初中;文言文;激發興趣
文言文是我國傳承中華文化的瑰寶,這里蘊藏著從古至今悠悠寶藏。因此,初中文言文的教學十分重要,語文文言文的教學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可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初中文言文的教育教學只是以考試為目的,以升學為宗旨的,從而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厭煩,對文言文的學習也失去了興趣,這種現象表現最為突出的應當是農村初中的學校。所以,如何才能讓農村初中學生更好地學習文言文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是個很大的挑戰,本文就如何激發農村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展開探討,下面是我的一些見解。
一、講述有關故事,引起學生興趣
文言文的學習較其他科目來說是挺有難度的,所以要克服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就要提高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農村的孩子大都喜歡聽老師講述一些他們沒有聽過的故事,因而農村教師可以在講解新的文言文課文之前,先把課文的情節內容用故事的形式向同學講一遍,先用現代化的語言來講解一下文章大慨內容,然后再帶領學生打開課本進行新課文的學習,以這樣的方式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難點,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
例如,講述文言文《木蘭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跟學生講述一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因為這篇文言文在理解上比較難,所以老師可以注重難點,把故事講得清楚點,比如課文中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教師要把木蘭的那種憂愁講述出來,可以說“這個女子在想什么呢,好像又沒什么愁的,只是昨天……”這樣可以表達明白。
二、角色扮演,再現古人古事
我們學過的許多文言文都是可以讓學生來進行表演展示的,只要有故事情節的文言文都可以編成“劇本”讓學生來進行角色表演,課本劇的編演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決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是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吃透文本,能準確把握事情中心和人物性格。在此基礎上學生也可以進行適當增刪情節,可以適當地刪改人物動作和場景以適應演出的需要。
例如,在學習了課文《狼》之后,學生可以自行選角色扮演,也要有個旁白進行串述故事,而且同學們為了更好地表現出狼的形象可以租用狼人服裝扮演狼,扮演屠夫的人也可以穿上合適的衣服,從服飾上讓形象表現得更好。以這種方式再次領略文言文的魅力,學習到文化的魅力。另外,教師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投入到活動中去,可以讓他們小組之間進行比賽,由語文教師來做評委,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積極性。
三、有感情朗誦表演,享受古文韻律
我們要學習的文言文雖然有些生澀難懂,但是其句式整齊、音韻和諧、氣勢非凡、感情充沛,讀起來令人回腸蕩氣。所以,這樣的文章如果只是讓學生枯燥無味念讀背誦,那么對于這樣好的朗誦材料來說堪稱浪費,而且也不能讓學生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樂美。初中教師多多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誦表,讓簡單的讀背變得有吸引力,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樂美。朗誦表演可以先是老師范讀,然后單個學生朗誦,也可以學生分組朗誦比賽,小組內分角色分任務式地朗誦。
例如,在講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老師可以在正式教授課程前為同學們朗誦一篇類似文言文形式的自己所向往的生活,然后讓學生朗讀陶淵明的向往生活,最后也可以讓學生自己仿寫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形式。再如,在講解課文《三峽》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一共描述了三峽夏、春冬、秋的不同樣貌,所以,可以讓學生讀一段,將三峽的不同“氣勢”展現出來。這樣,通過有感情朗誦,我們體會到了作者的感情,從而更深地學習文言文。
總而言之,文言文的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種特殊文字表達形式存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它的存在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而在現實教學中,會發現我們的現狀是農村初中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缺乏興趣,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出現局限。因而,農村初中對文言文的教學狀況急需改變,為了加強對文言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找到學習的興趣,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魅力。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國,文言文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因此,我們要學文言文且要學好文言文,做到“古為今用”。農村初中教師責任重大,要在教學領域中盡心盡力,努力探索,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行濤,郭東岐.新世紀教師素養[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楊芷英.教師職業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