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長輝
摘 要: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各種各樣的新型教學模式被提出來,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各個階段且不同學科的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為此,下文詳細探索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高效應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小組合作;有效應用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一直在隨著教師的腳步進行學習,難以實現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效果較為不理想,并且自主學習能力也難以有效提高。而小組合作學習則可以有效解決該情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提高他們的合作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促進綜合發展。
一、科學劃分小組
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首先要科學合理地劃分小組。一個組當中的人數通常為5~6人,最好是6人一組,每個小組當中的優等生、中等生以及學困生各2名,讓優等生帶動學困生,一同進步。同時,每個小組還要明確地劃分各個成員的任務,選出一個組長,并安排好記錄員、發言人。另外,教師在劃分小組的時候,要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確保每個小組當中都有性格活潑的學生,這樣小組的氛圍才不會沉悶。除此之外,各個小組當中的成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實施動態管理,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確保小組配置符合學生需求。
二、開展課堂教學
1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要將更多的趣味性融入到其中,將學生的情緒充分調動起來,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在一起學,在一起玩。因此,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創設一個充分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并且教學情境也要與學生的個性特點、實際生活相符合。如在“慶元旦---時、分、秒的認識”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開一個森林運動會,每個小組的學生都扮演一個不同的小動物,然后分工合作,讓學生沿著操場跑一圈,然后記一下每個學生所用的時間,說說本小組中誰用的時間最短,最短的時間是幾分幾秒,最長的時間是幾分幾秒,從而深刻地認識時、分、秒。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主要的目的是實現教學目標。各個小組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對數學知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通過自主探究,小學生掌握了大量知識點與學習方法,并在合作交流中實現知識共享,促進小學生能講、敢問、善思、善辯的能力的進一步提高[1]。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避免學生的討論偏離方向。還是在“慶元旦---時、分、秒的認識”這一內容的教學中,各個小組的學生準備一個表,然后分針觀察表面,在組內討論說說發現了什么。在小組學生結束討論以后,教師讓各個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有的小組說:表里邊總共有12個大個,每個大格中有5個小格。還有的小組說:表表里邊總共有三個指針,分別是時針、分針、秒針,時針走的是大格,分針走的是小格。在發言結束以后,教師讓小組與小組之間相互進行探討,這樣班級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快速掌握本節課知識,達到教學目標。
3展示成果,質疑深化
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分享很重要,同時這也是現代人才必須要具備的一個素質。下偶爾生在的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會得出一定的結論,并形成自己的看法,但是這些結論與看法并不是絕對的,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來,與其他學生進行討論,相互爭辯,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相互完善。
4梳理知識,歸納整合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整理、歸納知識至關重要,其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完善形成。通過整理與歸納,學生對知識及其本質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掌握,并且他們利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完成知識的規整,建立與自己認知規律相符合的知識結構體系。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的任務就是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引導他們對知識進行整理與歸納;而學生的任務就是自我總結,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構建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2]。然后再與組內學生相互進行交流,借鑒他人的思想方式,實現共同提高。
5強化訓練,鞏固提升
在完成上述學習任務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科學評價,從而使學生再次復習與鞏固所學知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學習能力布置相應的訓練題,讓學生獨立完后練習。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層次性比較強且難度筆記大的訓練題,讓小組學生合作完成,做到查漏補缺,鞏固提升。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在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時候,要積極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促進其學習成果的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優化各個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淑艷.淺談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C]//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2016年1月.2016.
[2]羅志來,王微.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探討[J].2015(29):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