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洪波
摘 ?要: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將閱讀與寫作進行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效率。文章主要圍繞讀寫結合教學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優勢展開探究,詳細介紹了熟悉教材內容,夯實寫作基礎;擴充寫作素材,提高創作效率;開拓創作思路,激發寫作興趣等幾種不同的教學優勢。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讀寫結合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與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兩部分教學內容,同時也是學生投入多但產出較低的兩部分學習內容。每一學習階段的語文教師,都在探討提高閱讀和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單獨進行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都能夠對改善學生的對應學習內容狀況有一定作用,但將兩部分學習內容進行結合,在閱讀中進行寫作教學,在寫作中進行閱讀教學,能夠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與寫作水平。讀寫結合教學優勢更多體現在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上,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創作水平。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寫讀寫結合方式對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提高,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熟悉教材內容,夯實寫作基礎
小學語文教師在利用讀寫結合方式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過程中,首先需要帶領學生對教材課文內容進行不斷推敲。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提起對課文內容的重視程度,增加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研究與探討,并進行寫作內容的轉化。另一方面學生對教材內容熟悉后,更多的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內容,有助于學生夯實寫作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利用讀寫結合方式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閱讀課文的方式與方法,并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從課文當中汲取營養,體現出閱讀課文對學生寫作基礎的提高作用。
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其中的字詞進行學習,使學生能夠明白比喻句的用法,能夠在寫作過程中運用比喻句將兩種相似的事物進行聯系,從而突出其中描寫事物的形象。同時,教師為學生講解課文當中的陌生字詞,使學生的詞匯量不斷增加。教師在寫作訓練中觀察到學生對課文中的元素進行靈活運用,雖然還是有學生出現混用現象,但大部分學生能夠在寫作中運用新學到的知識進行創作,顯示出了學生閱讀教材的新收獲。
二、擴充寫作素材,提高創作效率
小學語文教師利用讀寫結合方式提高學生寫作效率的優勢在于學生寫作素材的擴充。語文教材當中包羅萬象,不僅有情感抒發、事實記錄,還有人生感悟、科普自然等內容,顯示出了豐富多彩的創作素材。學生在小學階段生活經驗不足,寫作過程中經常感到無話可說,容易導致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寫作效率下降,創作產出較少。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寫作素材缺乏的問題,對學生的創作效率有較好幫助。教師需要更加注意指導學生,提高學生將閱讀材料轉化為寫作素材的利用率
例如,在《紙的發明》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閱讀,使學生能夠掌握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是怎樣產生并逐步改進的,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有關造紙技術的拓展知識,使學生能夠掌握更多有關科學技術類的閱讀知識。學生在掌握這些知識能夠為學生進行人物事跡記敘類寫作以及需要科技發展的寫作訓練中提供寫作素材,還有的學生能夠從中得出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觀點。學生的寫作素材提煉在讀寫結合教學中得到一定幫助,寫作效率進一步提高。
三、開拓創作思路,激發寫作興趣
語文教材是不同時間與不同國家作者的文學作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見識到多種多樣的寫作內容與寫作手法,以及文章段落安排布局等方面的知識,能夠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創作思路,使學生能夠運用不同的寫作方法進行內容的創作,不斷提高學生創作效率。學生創作難度的降低以及寫作效率的提高,能夠使學生在寫作中收獲更多地成就感,同時引發學生對寫作的積極興趣,更加愿意在寫作上投入精力。學生在讀寫結合中不斷進步,有助于學生在今后高年級寫作中有更好的發揮。
例如,在《陶罐和鐵罐》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對陶罐與鐵罐的事跡進行閱讀,并從兩只不同罐子的對話中掌握兩只罐子的不同性格,明白鐵罐的傲慢與陶罐的謙虛,并通過閱讀兩只罐子的不同結局掌握兩種性格的不同后續影響。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描寫人物類寫作過程中,學生對怎樣突出人物形象把握不準確,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回憶,使學生在寫作中利用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學生在這樣的閱讀轉化中拓寬了寫作思路,學生更加喜歡寫作。
綜上所述,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閱讀收獲的轉化,關鍵在于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指導。學生在讀寫結合的學習中能夠充分熟悉教材內容,有效提高寫作基礎。能夠不斷增加寫作素材,幫助學生提高創作效率??梢允箤W生的寫作思路得到開闊,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教師在學生開展讀寫結合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針對指導,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效率,實現語文學習水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劉凱俠.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20(01):63-64.
[2]楊天菊.讀寫結合促表達——淺議小學中段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