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執行項目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對現行的小學科學教學較為適用。以《輪子》教學為例,其流程可以分為項目確定、項目規劃、項目實施和項目驗收四個環節。在關注項目式學習的關鍵環節的同時,教師還需要考慮八個要素,即學習目標性、現實挑戰性、研究持續性、操作真實性、自主選擇性、反思針對性、項目改進性和公開展示性,體現科學教學的學科屬性。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項目式學習于自己的教學實踐。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小學科學;四個環節;八大要素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0)02-0055-03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針對學生身邊的現象,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綜合呈現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強調這四個領域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聯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體性,發揮不同知識領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維培養功能”[1]。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來設計、執行項目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的時間內,學生可以選擇、計劃、提出一個項目構思,并經過自主探究及一些有意義的工作來解決實際問題,最終掌握現實的、生成的知識并實現能力提升。由此可以看出,這種模式對現行的小學科學教學較為適用,科學教師可以嘗試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
項目式學習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學習具有較強的真實性,以挑戰性的問題開始;注重對學生作品的展示與及時評價,致力于提高學生面對真實問題的探究和解決能力等。但同時,項目式學習在教學設計與操作上也存在一定難度,并不適用于所有年級的科學學習內容的教學,如項目的設計、評價與管理等對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出更大的挑戰,小組合作難以支撐復雜的學習進程等。為更好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項目式學習,筆者進行了實踐和探索,本文結合“輪子”教學,從四個關鍵環節、八大基本要素分享自己的認識與思考,與同仁共鑒。
一、關注四個關鍵環節,優化項目實施過程 《風靡全球的項目式學習到底是什么?》一文指出,項目式學習有四個非常關鍵的環節:提出問題、規劃方案、解決問題、評價和反思。[2]筆者根據科學學習的特點及教學實際,將其總結為項目確定、項目規劃、項目實施、項目驗收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教師發揮好引導作用,并根據項目主題、學生表現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優化項目實施過程。教師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更多地充當學生學習的協助者角色,為學生提供大方向的輔導,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項目。
以展示課“輪子”為例,筆者建議教師從以上四個關鍵環節設計教學。
1.項目確定。在“輪子”一課中,教師應首先用“認識不同的輪子”導入教學,隨后聚焦“如何做一個滾得更遠的輪子”這一研究項目,緊接著出示材料,在滲透“設計先行”和“成本”意識后,讓學生根據材料自主設計、制作一個輪子。項目名稱中的“更”字其實隱含著重要的教育理念:一個項目要做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反復改進,在“好”之上還可以“更”好,追求無止境。而用“認識不同的輪子”導入教學,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現實中的輪子設計形狀;而且也可以自然地引入一些數學概念,如輔條的長度、角度,輪軸的長度等。為了讓學生主動思考輔條的長度,學會跨學科應用知識,教師可采用如下方式深化認知,即從估測舞臺的周長引入“測距輪”,讓學生初步感知“輪子”與“數學”的關系。這就會為之后的設計奠定良好基礎,學生在設計時便會有意識地考慮外圈周長與輔條的關系,應用“c=2πr”的數學公式。雖然學生最終呈現的設計可能還未達到教師的預期,但學生的科學設計思維發展無疑比教師上來就直接畫圖、然后操作要快得多。
2.項目規劃。一個好的設計方案對順利完成項目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知識、能力結構不同,很多學生往往因為規劃不合理而無法按時完成任務。因此,教師在這一環節需要對項目小組的方案進行有效指導。首先,教師應該規定項目的完成時間,反映到科學課堂中就是完成該項目所需要的學時數。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項目進行分解,將內容劃分到相應的時間段內,制作明晰的項目進度表,讓項目成員做好心理準備。最后,教師應與學生就項目合理性及小組的分工進行充分的商討與交流,以避免可能出現的失誤,進而影響項目進度。如本課中教師在指導小組實驗時,可以直接坐在小組中間和他們一起進行研討,不擺架子,及時獎勵第一個向同學提問的學生。另外,教師設計的記錄單要包括“分工安排”欄目,這樣就能起到提醒學生要主動探究,學會分工合作,不能做“旁觀者”的作用。這些舉措都可以為學生營造出和諧的氛圍,促進學生大膽探究、發現和創造。
3.項目實施。在具體執行環節中,教師要指導項目成員根據分工,運用調查、實驗等多元化手段對項目進行原始數據收集,并在分析數據的基礎上,得出相應結論或建議,最后制作出成品或PPT進行宣講,展示成果。實踐證明,項目團隊經過分工合作、主動學習、實踐探究等過程,不僅能解決項目學習中的問題,而且還能培養合作精神,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科學實踐能力。
4.項目驗收。項目驗收是項目式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包括項目展示、評價完善、項目上交等環節。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對項目式學習的評價要從單純的總結性評價轉向形成性評價。如“輪子”一課中,學生完成了項目任務以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項目完成情況匯報,并請其他組或組內的學生進行評價和討論,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項目小隊自評:請該項目的負責小組來進行作品介紹和自我評價。(2)同伴評價:你對項目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對該項目的實施過程有什么好的建議?(3)教師點評:教師進行有效點評,布置繼續做輪子的任務,推動項目的完成。教師評價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研究的項目有更全面的認識。評價結束后,教師應給出時間讓學生對作品進行修改與完善,使作品更加符合教學要求,最后引導學生在班級舉辦成果展,特別優秀的作品還可以申請在校園展出,以增強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的獲得感與成就感。
二、考慮八大基本要素,體現學科學習特點 在關注項目式學習的關鍵環節的同時,教師還需要考慮以下八個要素,體現科學教學的學科屬 性。學習目標性:項目式學習應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目標。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完成項目中,充分運用相關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
現實挑戰性:教師在立項中應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提出有意義、有挑戰性、有應用意義的項目。
研究持續性:教師在組織項目學習時,應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提問、尋找資源、進一步研究的學習環境,便于學生持續跟進項目。
操作真實性:教師對學習項目的設計應該從學生對真實世界的思考出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身邊環境相結合,增強項目的可操作性。
自主選擇性:教師應充分賦予學生學習自主權,將學生的自主選擇權貫穿于項目確定、項目規劃、修改計劃、分工實施、項目交流等各個環節。
反思針對性:在項目規劃和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和學生一起對已學知識、技能和項目完成度進行及時的反思和評價,幫助學生找到可改進之處。
項目改進性: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評價交流,在反思中得到反饋,不斷修正項目計劃,完善項目設計,促進項目成果的改進升級。
公開展示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向小組、班級甚至全校展示項目成果,參加項目交流或評比。
三、滲透知識,把控過程,科學評價,提升項目成效? 一般而言,經歷了項目式學習之后,學生的課堂表現往往會更加活躍,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少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專注度反而會更加的高了。同時,每個小組都能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作品,提交的作品也不再千篇一律。如,針對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形狀與結構”一課,我們在教學中開展了“造橋”和“搭建高塔”的項目式學習,六年級四個班級每個項目小組基本上確定了各自不同的項目,而且主題重復的很少。就算是主題重復的項目,學生在展示、呈現結果時也都展出了各異的風采。不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具體來說,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如何做好學習內容的滲透。教師必須吃透教材內容,然后尋找一個科學合理的項目,盡可能地包含教材所涉及的科學教學知識、技能。同時,教師對子項目或項目進程表的拆分應盡可能地對應教材知識點,否則項目會脫離學科而變味,成為體現不出科學學科屬性的綜合性學習內容。(2)如何對學習過程進行把控。項目式學習依靠學生自主探究,協作完成。有時學生會因為追求項目進度而忽視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因而某種程度上,項目式學習增加了教師組織教學的難度,導致教師難以有效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教師應與學生充分交流,及時完善項目的進程。(3)如何促進學習項目的實施及進行科學的評價。項目式學習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需要教師對學生完成項目的過程進行規范、結果進行全面的評價。然而,項目式學習有時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可能是幾周甚至是一個學期,學習成果無法立即呈現。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長期以來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在注重結果評價時,也要看重過程評價,學會運用多樣的評價工具和量表對學生的綜合表現進行測評,并能根據測評結果及時向學生反饋信息,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潘偉鋒,余姚市梨洲小學,浙江 寧波 315400)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
[2] 作者不詳.風靡全球的項目式學習到底是什么?[EB/OL].http://www.sohu.com/a/122376938_473695,2016-12-23.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