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轉課堂是當前教學改革的潮流和趨勢,將微課與“翻轉課堂”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培養,對知識深化理解、綜合能力提升都有促進作用。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雞兔同籠”的教學實踐中,文章作者緊扣翻轉課堂的主旨及精髓,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對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微課;翻轉課堂
一、對翻轉課堂和微課的認識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支持下,學生課前自主觀看和學習教學視頻,課堂上進行“以學生為中心” 的問題探究活動,通過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促進知識內化和深化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布置家庭作業,學生回家練習的教學方式。它是學生先學教師后教,以學定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更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活動,創造性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微課指的是基于教學設計的思路,對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視頻或音頻。微課的表現形式有視頻(拍攝或錄屏)、流媒體或Flash 動畫等,具有“短、小、精、撼”的特征:音視頻長度短;講解的知識點小;講解精煉;呈現方式有震撼,能以吸引人。微課能有效地集中學習者的注意力,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由于數據量小,網絡分享速度快,微課作為教學資源更易于分享與交流。把微課的開發和使用納入教學研究中,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新思路。
二、對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分析
在小學數學中,“翻轉課堂”翻什么?怎么翻?翻的效果如何?在設計和執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雞兔同籠”一課時,筆者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對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分析。
1.通過課前微課,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數學能力的形成必然是學生個體個性化學習的結果。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學生獲得個性化學習的效果不理想,常出現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上”的困境。而微課作為翻轉課堂的核心教學資源之一,能夠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更大程度地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吸收。課前,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自主觀看微課,自定步調進行學習。學得慢的學生可以反復看,直到弄懂為止,不會有跟不上的心理負擔。學得快的學生能夠留出充裕的時間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微課學習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促進個性的發展。
基于這一理念,在進行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時,先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和知識重難點進行分解,分析有哪些教學目標可以在課前實現,哪個知識點學生可以自學,如何切入和講解知識點能讓學生樂學、易學。制作“雞兔同籠”微課時,從問題的出處著手。在悠揚的古琴聲中,學生隨著微課穿越到一千五百年前,去領略這道中國傳統的趣味數學名題。在對題意進行初步解讀后,引導學生 “由簡入繁”,從最小的數量“3個頭8條腿”開始研究,先自己試一試。因為數量小,學生很容易就能解答,找出正確結果,調動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接著,通過演示,介紹了“列舉法”和“畫圖法”。在微課中像這樣“先嘗試后講授”,既保留了學生個性化的思考,又有利于他們在建構新知識時引起共鳴。同時,利用課前學習任務單,提出以下問題。
(1)“雞兔同籠”是記載在《 ? ? ? ? 》中的數學趣題,距今已經有 ? ? ?年的歷史。
(2)如果籠子里雞和兔子一共3個頭8條腿,那么雞有 ? 只,兔有 ? 只。
(3)微課里介紹了 ? ? ? 和 ? ? ? 兩種解題方法。
(4)如果現在籠子里有“4個頭12條腿”,你能用微課里介紹的兩種方法,找出雞和兔子各有幾只嗎?你還能用別的方法解決嗎?
這四個問題,層層深入,了解學生觀看微課的情況,掌握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程度。對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更有針對性,可以更好地實現“以學定教”和個性化教學。
2.通過課堂活動,深入淺出解決教學重難點,凸顯知識的層次化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覺得35分鐘的時間太少,總有知識沒講透,還有練習沒做夠。“滿堂灌”、拖堂、反復進行機械操練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的教學使得教師和學生都疲憊不堪,學生也提不起學習興趣。新課改后,很多教師開始引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讓學生動起來的課堂活動,但是由于學生認知和能力參差不齊,活動時間有限,很多課堂活動流于形式,學生個體學習情況還是很難被關注。翻轉課堂則將知識傳授移至課下,為課堂教學留出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課上讓學習者通過探索、交流,形成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使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研究者,教師成為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課前進行了一部分學習,教師也通過課前學習任務單掌握了學生的自學情況。課堂上,學生已經會的不再講解,把寶貴的35分鐘留給“疑難雜癥”,學生通過探究式學習、協作式學習等各種方式開展活動,疑難易錯點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促進知識的內化和深化,充分提高課堂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在教授“雞兔同籠”時,教師首先開門見山,直入主題,揭示課題。緊接著提問“通過課前的微課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一些雞兔同籠的解題方法。說說你都知道有什么方法?”喚起學生的記憶,激發學習興趣。并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找一找5個頭16條腿是幾只雞和幾只兔。以練習檢測學習,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接著,教師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并解說用列舉法和畫圖法的解題過程,從而鞏固課前學習的成果,水到渠成地啟發了學生對“假設法”的探究,讓學生思考:能不能把畫圖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呢?巧妙地將算式和畫圖結合起來,發散思維,加深了理解。教師在層層深入的探究中激趣釋疑,深化了對知識的認知,滲透了“有序思考”和“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實現“授之以漁”。
接下來,教師通過同類比較,遷移轉化,讓學生在觀察和思考中發現,“雞兔同籠”不僅指雞和兔,還可以替換成別的,只要找到數量上的相同點或相似點,就能把看似不一樣的問題歸為同一類問題。從而滲透“建模”的數學思想,讓學生感悟和理解,雞兔同籠就像一個模型,代表著一種類型的問題。通過建立這個數學模型,可以把同類型的問題都轉化套用到這個模型里解決。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談談這節課的收獲,并總結“通過有序地思考,把數形結合起來,找到了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方法,建立了解決這類問題的模型,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就是雞兔同籠問題的獨特魅力”。
教師這樣進行教學,實現了“掌握并會運用列表法、畫圖法、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體驗解題方法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經歷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有序思考、數形結合、建模的數學思想;感受我國古代數學文化,體會數學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而體會數學的價值的三維教學目標,攻克了“建構‘雞兔同籠問題的數學模型,運用學到的解題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教學難點。
3.通過課后拓展,實現學習的延伸
學習是人類最有價值的活動之一,應該貫穿人的一生。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將學習看作課堂上的事,課后主要做練習,期望通過大量的練習題,達到繼續學習、鞏固知識的效果。這雖然也是學習的一種延伸,但教師的主體性強,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沒有激發起其自身的學習動力。長此以往,導致的是學習力的喪失。研究表明,學習力是學習者終身有效學習的能量,是信息時代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和競爭力的標尺。“翻轉課堂”把學習過程看成一個循環的整體,使課后作為學習的延伸,既是上節課的拓展,又是下節課的課前預習活動。學生通過課內外的持續學習,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廣泛的聯系,從而生成智慧,促進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毅力、學習潛力等方面的進步,實現學習品質的不斷提升。
為了確保新舊知識之間的遷移、同化與順應,實現知識的實踐應用,在執教“雞兔同籠”時,我對課后是這樣安排的:“請你繼續用數學的眼光仔細觀察生活,按照建立的模型,設計一道生活中的‘雞兔同籠問題。”學生將設計的問題發布在學習平臺上,便于生生之間的協作探究和交流分享,又為第二課時繼續探究“雞兔同籠”的應用提供了寶貴的個性化學習資源。
三、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對教與學的啟發
基于微課的“數學廣角-雞兔同籠”一課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法顛覆了傳統的教學,使學習從單一的“繼承”,發展為“繼承—批判—創造—繼承”的循環過程,實現了學習的目標。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使用了微課,很好地體現了微課的價值。微課作為教學媒體,有助于學習的“先學會再深化”,為翻轉課堂的有效教學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車啟鳳,方媛.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及案例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2):42-46.
[2]王占松.淺談小學數學微課制作技巧[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7):75,77.
[3]李黃川,張菊花.新課標實施過程中翻轉課堂與傳統教學的關系[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6(1):3-4,10.
[4]張艷.微課資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31):198.
[5]張彤.淺談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13):21.
作者簡介:覃靜(1985—),女,壯族,廣西南寧人,小學高級教師,在職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