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霞
摘 要: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成長,讓學生感受成長的快樂。師生在真實的生活場域中更有利于生命互動,架構生境橋梁。創設鮮活的多維情境,涵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構建自覺教育課堂,是每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的基本追求。因此,文章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淺談如何創設多維情境,涵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多維情境;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3-12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4-0079-02
初中生正值道德性向理論性過渡的關鍵階段,其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還不能完全脫離道德情感即具體情境的作用。新課標也指出教師必須以主題場景的方式呈現理論性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實現學生主體自覺。但在實際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受多種主客觀性因素影響,情境的選擇往往被割裂與碎片化,呈現出形式化、空白式、假問題式等特點。
教師要明白,情境應為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服務,只有創設出多元化且鮮活的主題式情境,才能喚醒學生的課堂自覺,激發其學習欲望,培養其核心素養。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涵養學生的公共責任素養
當下初中生面臨的生活問題呈現復雜化的趨勢,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要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盡可能契合學生的特點,從真實的生活中感化學生的意識觀,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實踐經歷,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進而讓學生在對生活內容進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激發其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促進自我理念的“生活化”。
以部編版教材《道德與法治》七上第7課“讓家更美好”為例。家庭關系、親子關系是重要的公共關系之一,一方面家庭和睦是促進家庭幸福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親子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矛盾與摩擦。如何處理親子沖突、促進家庭和諧是每個家庭面臨的重要課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家庭發展中的問題,學會有效溝通,做家庭成員的黏合劑”,基于此,在“和諧家庭我出力”這一環節中,筆者巧借電視劇《小歡喜》的片段,設置了以下情境:
【場景設計】
片段一:童文潔與方一凡在長椅上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童文潔要給方一凡報補習班,方一凡堅決不同意,并說:“這個學我不上了,我在你眼里只是分數的機器,要上你自己上!”
片段二:童文潔與方圓發生爭吵,方圓說:“在家里邊,每天穿什么,吃什么,幾點走,上哪個補習班,搬不搬家,磊磊來還是不來,都是你說了算,什么叫都依著我?”童文潔不高興地回復:“我們談我們的,為什么要牽扯到磊磊?以后你的事別來找我。”
片段三:童文潔與婆婆發生矛盾,婆婆認為磊磊來了會影響方一凡學習,童文潔不以為然,追問其中緣由。
《小歡喜》是2019年的熱播劇,很多初中生看過,《小歡喜》中的三個小片段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探索興趣。在此基礎上,筆者拋出問題:“在視頻里有哪些家庭沖突?產生這些沖突的原因是什么?面對這樣的矛盾,你準備用什么方法去化解沖突呢?”引發學生觀察視頻,并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思考。在這個情境中,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親身感悟,思考自己家庭的矛盾發生時如何解決。也就是說,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參與家庭公共事務的機會,使學生在獲得情感體驗、提高道德實踐能力的同時,也知道了如何促進家庭和諧,化解親子沖突,從而提升了公共責任素養。
二、創設文化情境,涵養學生人文意識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教育者應涵養學生人文意識素養,通過聚焦學生價值需要,基于教育對象不同的意識訴求,采取科學的道德教育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學生。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是兼具合理性和正確性的時代命題,道德與法治課必須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組織課程內容,提升教學的實效性,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事實上,部編版教材《道德與法治》在設計與統籌過程中,融入了大量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包括名言名句、詩詞名賦、名人故事分享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和消化這些資源,用初中生易接受的方式創設情境、組織教學。
以部編版教材《道德與法治》七上第6課“和朋友在一起”為例,在本框題中,筆者首先借助綜藝節目《朗讀者》,創設了兩個文化情境,不僅讓學生感受了中華傳統文化魅力,還實現了本課教學目標“培養尊重他人、珍視友誼的情感,在交友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
【場景設計】
場景一:《漢書·張馮汲鄭列傳》載:翟公以前是廷尉。在那個時候,家中賓客盈門。當他被解雇時,門外便冷清得可以張羅捕雀。不久,他又成了一名廷尉。那些客人想再次和好。翟公在大門上醒目地寫著:“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只有在死生之間,才知道交情的淺深;在貧富之間,才知道朋友的真實態度;在貴賤之間,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情誼。”)
這個情境中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中“友誼”的思想,大部分學生對此并不是很了解,筆者首先讓學生模仿《朗讀者》進行朗讀,并思考:你有好朋友嗎?你們是怎么認識的?能向老師和同學分享你們的友誼故事嗎?短短45分鐘,學生通過創設的情境,充分體悟到中華文明中蘊含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及中國思想,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升。
三、創設活動式情境,涵養學生實踐素養
道德與法治課的最終教學目的是培養人,其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獨立個體,所有的教學情境創設都必須服務于學生,真正實現學生的主導自覺。從這個層面上講,教師需通過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知識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變得更加鮮活靈動,這不僅能讓教學場域“活”起來,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動”起來,更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涵養學生的實踐素養。以部編版教材七上第5課“網上交友新時空”為例,這一框題的教學目標為“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和以禮待人意識,理智進行網絡交友,學會自我保護”,基于此目標和學情,筆者創設了麗麗與網友見面的活動式情境,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情境表演,在活動中體會網絡交往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從而能謹慎對待網絡交友。
【場景設計】
課間,麗麗和好朋友小欣在愉快地交流。
麗麗:我周末在家玩游戲的時候在網上認識了一個朋友,我們聊得很開心。他是我們本地人,他還約我下周末一起出去看電影呢!
小欣:哈哈,是不是很帥?他叫什么名字?
麗麗:這個我不知道,我沒問他。
小欣:那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嗎?
麗麗:不知道(搖頭)。
小欣:那你得注意安全,現在網上壞人那么多,得留個心眼,最好和你爸爸媽媽說下,聽下他們的意見。
麗麗:沒事的,我覺得他是好人,告訴了他我的家庭住址和姓名、電話了,他很善良,不會是騙子。
小欣:我覺得還是安全第一,你最好不要單獨去見他。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初中生不可避免會接觸網絡。學生上臺表演結束,筆者拋出問題:“如果麗麗和這個網友見面,你覺得可能發生什么?你覺得麗麗該和網友見面嗎?她哪些方面做得不合理?如果你是她的朋友小欣,對于網絡交往,你會給她什么建議?”事實上,通過活動式情境表演和探究思考,學生能自覺體悟到互聯網的利弊。初中生要提升自我保護意識,培養既不回避也不沉溺網絡交往、恰當運用網絡進行交往的意識。
四、創設法律情境,涵養學生法治素養
法治是區別封建社會與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表征。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校園的普法水平決定了未來社會的法治水平。《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就是要對每一位青少年開展系統的法治教育,學校要充分發揮教育的連續性、系統性、規則性等優勢,引導青少年樹立制度意識、契約觀念,尊重社會秩序和良好風尚,遵守制度規章,從而提升法治教育實效性。在一定意義上說,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深切關乎個體自我發展。青少年接受憲法等法治教育,有利于樹立法治價值觀。
【場景設計】
場景一:16歲的小興,自打接觸網絡游戲CS后,就著了迷,經常往網吧里鉆。小興不僅把父親給的學費等都送進了網吧,還因為錢不夠,以要交補習費為由不斷向父親索要錢。直到期末,父親起疑來到學校,才知道兒子竟然已經半年沒有上學。就在小興父親深受打擊的時候,又傳來另一個“噩耗”:小興缺錢,從家里拿了水果刀去打劫了一名女學生身上的20元零花錢,被法庭判處三年有期徒刑,緩刑執行。
場景二:母親病重在床,15歲的兒子非常清楚錢對母親及整個家庭的重要性。暑假期間,街坊一在工讀學校就讀的孩子找到小剛,對他說有辦法能弄到錢。孝順的小剛動搖了,兩人一合計,目標鎖定在了小剛一個家里很有錢的小學同學明明身上。于是兩人借口找明明玩,由小剛敲開了明明的家門。兩個孩子進去后,在明明父母在場的情況下,鄰家孩子掏出事先準備好的菜刀,大聲說:“搶劫,把錢拿出來!”明明的父親將其制服,小剛也被送進了派出所。
把兩個情境展示后,筆者拋出問題:“你是如何評價情境中小興的行為的?請從法律的角度進行評析。小興的正確做法是什么,請說明理由。為了得到錢,小剛進行威脅搶劫,這樣的做法對嗎?請從法律角度進行評析。”通過設置問題、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等方式,學生發現了案例中蘊含的法治思想,樹立了正確的法律意識,學會了運用法律武器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判斷,提升了法治意識素養。
參考文獻:
[1]葉鳳金.放飛想象的翅膀,盡享趣味的劇情課堂[J].學周刊. 2017(3):196-197.
[2]李方哲.情境教學在《法律護我成長》課堂教學中的運用[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