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峰
摘? 要:情境教學法主要指的是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場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知識,并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將這一教學方法運用于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既能夠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以此推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高中數學;情境教學;思維;應用意識;認知體驗
高中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這對于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伴隨著知識的不斷增加,不但學生的學習壓力會加大,而且學習障礙也會不斷增多,這直接阻礙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而教師扮演著課堂教學的實施者與學生發展促進者的角色,不僅需要重視學生智力的提升,還需要關注學生非智力的發展,而情境教學法的運用能夠實現這一目標,它不僅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示出來,以此降低學生理解新知識的難度,還能夠給學生更多認知體驗,使他們置于具體的情境中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以此幫助學生實現學習質量的提升。
一、設置問題情境,激發思維意識
高中生的思維正在由經驗型向理論型不斷轉變,因此,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順利轉化是每個數學教師所關注的問題。而問題是喚醒學生思維意識的“催化劑”。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以及具體的內容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這樣不僅能夠以問題為主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進而促進他們學習行為向著良好的態勢發展。
在“等比數列”這一章節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列模型的過程,以此幫助他們加深對等比數列這一概念的理解,筆者首先構建問題情境,并提出問題。問題一:給出幾組數列,將其分類。問題二:細胞分裂有什么規律?問題三:分析等差數列與等差定義,觀察上述問題所列的數列,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通過問題情境的構建,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等比數列的現實生活意義,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使他們結合原有認知理解等比數列的結構性質,進而發現等比關系。可見,問題情境的構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并使他們的思維得到不斷發展,以此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構建生活情境,增加應用意識
數學知識大部分來自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導致學生缺乏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鑒于此,教師可聯系具體的實際生活,并以此為學生構建生活情境,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的認知與數學知識之間構建橋梁,以此降低他們理解新知識的難度,還能夠潛移默化地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進而增加其應用意識。
在“隨機事件的概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了解生活中的隨機現象,并使他們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以及隨機事件的概念,筆者首先結合實際生活構建情境,并提出:“導體通電后發熱;拋出一塊石塊自由下落;某人射擊一次中靶;在標準大氣壓下且溫度高于0攝氏度時冰自然融化”等現象,同時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與認知判斷這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于是,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并且置于生活化的大背景下產生了思考的意識與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進而體會到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以及隨機事件發生的過程。
三、創設操作情境,豐富認知體驗
操作活動包含著學生多種認知的同時參與,既能彰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夠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此外,高中生的注意力較為穩定,并且注意力的分配也較高。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構建操作情境,使學生置于主動實踐的學習場中,這樣既能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使他們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主構建,以此豐富其數學活動體驗。
在“古典概型”教學中,為了使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等操作活動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筆者首先組織學生開展兩個試驗。試驗一: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記錄“正面朝上”、“反面朝上”的次數,每組學生至少做20次。試驗二: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骰子,分別記錄點數為“1,2,3,4,5,6”出現的次數,每組學生至少完成60次。通過操作情境的構建,學生主動融入到試驗活動中,進而得出“在試驗中發現各個結果出現的次數幾乎相同”等試驗結果,以此推動了后續教學活動的展開。
綜上所述,數學學習的實質需要學生與數學學習環境相互作用。數學學科是眾多學科中的核心,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有較強的抽象以及理論性,使得學生難以理解和內化知識。而本文所研究的情境教學法滲透了學生的情感、認知等非智力因素,以此能夠促進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之間的聯結。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通過問題情境、生活情境以及操作情境的構建,不僅給學生更多情感、認知的體驗,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從積極的學習場中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進而激活了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的產生。
參考文獻:
[1]陳蕓.新課標下的高中數學情境創設策略的探討[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6).
[2]劉峰.基于高中數學情境教學的探索[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