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軍
摘 要:職業學院與企業融合,是職業學院新辟的一條發展路徑。新民辦高校,產教融合處在零基礎期,啟動這一融合具有一定的難度,白手起家,無前車之鑒;但又有它的特別優勢,新起點、新藍圖,只要頂層設計到位、持續一張藍圖繪到底,做好中長期可行性戰略發展規劃,以區位資源優勢為依托,在把握政策、行業狀況以及自身經濟能力之基礎,依靠科技、人才,通過與企業共同制定市場人才需求培養方案,一起參與日常的課堂教學,進院校、下車間互動,發揮各自優勢,雙贏目標,把合作模式融合的恰到好處。本文以南充科技職業學院產教融合的探索,談點我的看法和想法,希望能夠為企業和院校在專業建設、培育高級職業人才方面提供借鑒。
關鍵詞:產教融合;職業學院;旅游專業;校企合作
為更好地進行產教融合,貫徹職業教學改革的精神,南充科技職業學院通過對自身狀況分析、區位市場的調研和對政策的研判,先勾列出一個基礎性的融合框架,再對合作伙伴進行具體的細節分析和比較,雙方從各自專業特長的領域和角度,開展全方位的合作細節談判,直至探索出一種即適合旅游管理專業本身的;又契合企業彌補短板和企業自身成長所迫切所需要的營養,實現利益共同體。以最大達到“門當戶對”,再“提親”成婚,這樣的模式有較強的針對性和互補性。學校的一方通過課堂知識的教學與企業另一方實踐運營操作的指導,二者有機結合,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強化理論為實操服務,實操又為理論創新,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綜合素養和實操技能,步入“社大”,為謀求未來的職業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1 產教融合的基礎優勢
學校有人才,企業有場館,相互取長,相得益彰。院校若創辦實體企業,從理講非常好,學生實習有場所,在教學、生產中,教師轉換成師傅,帶領學生把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際中,一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利用知識去解決遇到的問題;二則,能激發學生創造、創新能力,激勵在實踐中探索創新,而這種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正是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但是,若民辦高職院校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或位于四、五線城市,又是以非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經濟,是不可取的。因為現在新辦的院址,大都在郊區或偏離鬧市區,或人口不多的鄉鎮。院校如置實體企業,也僅供學生單用,對外租賃也難,沒有新的校外經濟流入。筆者還是建議不要盲從隨流,從自身的實際環境出發,切莫高估自己的基礎優勢。
2 產教融合促進地方經濟繁榮
職業教育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關系十分密切。職業院校所設置的教學科目,與當地產業人才需求大體對應,以市場人才需缺為因果,學業為產業服務,產業又作用于學業,相互粘合,互相幫寸。教師理論知識豐富,頭腦靈活,利用他們掌握科技能力快、學習能力強,思維縝密,穩重這一特點,在地方經濟建設中具有前瞻性和示范的作用。同時,職業院校為地方社會培養了一批批懂技術、會管理的專業領域人才,他們走上社會,必然成為企業和領域內的行家里手,成為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帶動地方經濟的繁榮發展,加速當地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區位經濟的整合創新。
3 產教融合促進職業教育發展
職業教育以就業為目的教育,輸送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企業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職業、技能、實用,三性特征明顯。在制定教學(“產教融合,校企一體”)的培養計劃時,院校要依靠和吸收企業技術骨干、專家,參與該目標的研討和落實教程的具體事務,重點以企業所需的人員、產品與技術進行試驗性的開發,實現學校、人才、研發產品和技術服務的三大功能。使企業需求與院校教學同步,科研實踐技術與社會發展需要同步,學生興趣與實驗團隊同步,達到職業教育發展目標。
要想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依賴于教師和技能型人才的輩出。目前職業院校的教師,大多無企業工作經驗,是理論派的教學教師,從職業角度分析,是單一教學教師;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職業的教師(不含雙技能)教育部于2018年9月出臺了要求,大學以上的畢業生,沒有在企業一線工作3年以上的,不能直接招錄為職業院校的教師,可見重要性。試想,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企業生產、管理,該如何如何等……。未免有些空洞、和底氣缺乏,導致課堂氛圍干癟,學生士氣低下的現象。
4 企業管理精英進課堂
企業界的管理精英到院校做專任教師或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程的實操輔導和帶徒弟?;蛞蚤_辦講座和沙龍的形式,向學生傳授實踐知識技能,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可根據今后前往的工作崗位的需要,每年定期的邀請酒店、景區、旅行社的高級管理員來學校開展講座;也可以邀請其它有資歷的對口專業的優秀畢業生來院校給學妹、學弟開大講堂,使學生與企業盡早有感性行為上的柔性接觸,對行業有初層次的認識,企業運營中的人和事講多講新,以案例為主。
5 院校專職教師走進企業
南充科技職業學院有規定,專職教員每隔1-2年,以打工者的身份去相關企業跟班作業,工作量可按一般企業職員任務的四分之三左右來核定(注:不是掛職學習和鍛煉)每次不少于2-3月,接受企業日常人事考核,工作量的計薪核算等。通過這樣的硬性要求,教師有了實戰經驗,知曉企業運營流程,感受到一線工作的艱辛和對人才的要求,也開闊了眼見,教師對學生理論技能講解時繪聲繪色、惟妙惟肖的講授畫面感、場景更強烈,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職業教師。
6 開展產教融合社團活動
產教融合開展社團活動是積極的舉辦各種職業技能大賽和創業大賽。讓企業和教師指導學生去參加各種大賽。企業人直接指導社團的學生去參加相關的職業技能競賽和創業大賽(實操賽),校內賽、校外賽、縣市級賽等,通過賽事豐富學生的經驗;通過組建社團把教師、學生、企業之間構建一個合作交流的平臺,建立微信群,互通相關比賽訊息、專業活動常態信息或定期組織這樣、那樣的輕功比武活動。使專業的知名度擴撒出去,形成美譽度。在省地市乃至全國有影響力,擁有更多的與知名企業合作的機會。
7 校企合作模式和教學創新
根據我院實際情況,與優秀的企業或組織進行深度的合作為上佳選擇。和XX景區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建立工作關系;和XX旅行社建立工作關系;和XX酒店有限公司建立工作關系;和XX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建立工作關系;和政府機關的服務窗口建立工作關系等,凡涉及學科領域都需要直接、間接的與企業發生工作關系。這種工作關系非同于一般的畢業實習,它是學習+練習+工作(有償)的綜合模式,學生能獲得一定的報酬,就更加能激發學生的動力。從而也提高了職業院校教師的水平,也是融合創新的一種最為接地氣的做法。同時要改變傳統的理論2年、實踐1年的傳統2+1教學模式;可轉變為1+1+1模式,或1+2模式,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工作和生活,學生最終職業技能的形成,重心還是在社會的大家庭中里錘煉所得,最終還是1+2>2+1的職業創新改變所得到。
8 結束語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同院校,不同模式,各有其優缺點。企業參與到學校教育,積極性受主觀影響因素最大,院校專業負責人和企業總經理,如發生變動,合作模式、深度就會造成影響。學院創辦實體車間、創辦實體公司要全盤考慮,適合借雞生蛋還是養雞生蛋。因此,要企業和學校雙方來不斷創新合作模式,根據雙方的利益來確定階段性目標。通過政府媒介,企業和院校多加溝通、盤點,使其培養的學生備受企業喜歡,為地方、企業、學校,個人出成效。
參考文獻
[1]郎艷麗,鄒龍妹,孫妝君.關于德國校企合作制度的思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5).
[2]胡超.英國校企合作模式對增強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0.
[3]戴素江.臺灣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鑒及實施策略[J].科技資訊,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