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敏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落實,對小學音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教學目標,亟待教師積極地開展有效的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鑒賞能力,從而實現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教學目標。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借助更加貼合學生發展狀況的教學方式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得到全面鍛煉和提高,從而實現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音樂;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音樂是一門表現情感的藝術形式,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提升音樂素養,而且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傳統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對學生主體能力的培養,因此往往會忽視音樂教學帶來的情感教育和能力培養。素質教育的深入落實,促進了教師教學理念發生了極大改善,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關注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教學形式也隨之進行了相應的優化,教學設計更加貼合學生的主體需求和發展狀態,以此來實現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在此,本文就如何發揮音樂課程的優勢,簡要闡述實現小學音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培養審美能力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需要引導學生欣賞多種形式的音樂,引導學生通過聽覺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在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學資源較為匱乏,音樂學習主要依靠于教材。隨著信息技術進駐小學音樂教學課堂,其豐富的內容有效拓展了音樂教學的寬度,便于教師通過視聽、色彩引導學生進入音樂情景。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視頻將學生引入音樂欣賞的情境中,通過視聽結合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領會音樂的意境,感受音樂表現的感情。音樂教師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有效地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以多種形式的音樂引導學生聆聽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鑒賞能力。
例如,在老師引導學生學習《那達慕之歌》時,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那達慕盛會的盛景,通過引導學生欣賞那達慕歡騰的表演將學生引入歡樂奔放的音樂情境中,領會歌曲的情感。在音樂教學中,老師通過媒體輔助音樂教學,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音樂情境中,在情境中體會音樂的深刻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鑒賞能力。
二、結合多元教學模式,拓展情感體驗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需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情感。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師能夠在教學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強化情感教育目標。隨著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教學中會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需求。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因主動營造生動的音樂氛圍,帶領學生了解音樂創作的背景,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合作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合作完成音樂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積極發揮主動性,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快樂的do re mi》一課學習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小組進行領唱或齊唱,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積極發揮自主學習性,如老師引導學生扮演唱或小組扮演唱,個人扮演唱,給予學生積極發揮的空間。老師通過形象有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學習活動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音樂知識,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從而實現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綜合實踐活動,鍛煉運用能力
想象是創作的源泉,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結合實踐活動培育學生自身的想象能力,鼓勵小學生拓展思維,在激發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能力的過程中,深化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音樂鑒賞能力。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音樂教學中僅僅重視音樂知識學習,而忽視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在現代化教學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發揮音樂創造力的空間,在小學階段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集體參與綜合性的音樂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音樂運用能力,實現音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新年音樂會”活動教學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音樂匯演,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意識和自主能動性,自行選定音樂匯演的內容和組織音樂匯演的練習。老師通過給予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培養學生的音樂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實現音樂知識理論的應用鍛煉。老師借助音樂匯演等綜合性音樂實踐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的空間引導,提高學生參與音樂教學的積極性,通過促進學生實踐練習,鍛煉學生的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音樂學習對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地挖掘音樂學科自身的優勢,結合科學的教學理念的創新,創新不同的教學途徑,使音樂課堂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引導學生領會音樂的魅力,從而實現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周嫻.趣味教學,快樂課堂——淺談小學音樂有效教學策略[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7(11):71.
[2]張曉旭.小學音樂有效教學策略的幾點嘗試與思考[J].學周刊,2017(14):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