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侃
摘要:隨著國際市場的不斷變化,我國針對一些國際語言在課堂教學方面做出相應的重視。德語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國際性語言,在我國尤其是大學有相應的教學和不同專業的不同受重視程度。本文主要通過課堂活動實踐,使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得到明顯的提升,同時在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思考知識背后的思政元素。通過這些元素與課堂的有效結合,完善學生的價值體系,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德語教學課堂思政目標的研究。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德語教學;課堂思政
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中心在于育德樹人的工作,而這個工作的核心和目的主要在于人才能力培養的提升。由此可見,思政課程的建設對高校教育教學模式有著關鍵性的影響。根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內容我們可以了解到,思政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首要任務和要求是: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在改進中加強思政理論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以此實現滿足學生成長和發展需求期待的目的;堅持各科融合教育為輔,各科都要有相應的責任意識形成于思政的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從人文主義角度出發,思政課不單單是一門學科課程,而是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的課程,在實際教學科目和教學活動的整合中,以課程為基礎載體,在喜歡基礎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德育元素,實現課程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課程思政也是一種教學理念和思維模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有意識、有方向、有效果地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思政教育。由于一些大學中相關專業的發源來自于國外,因此外國語在一些大學專業中也有著不言而喻的地位,這其中就包括德語。那么在德語的教學中如何順應社會融合德育教育,在提高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本文主要以《格林童話》為例,講述思政在德語教學中的意義;以及以大學德語課程為例,講述大學的德語課程與思政課程融合的具體方法。
一、以《格林童話》為例講述思政在德語教學中的意義
《格林童話》是由德國著名語言學家收集整理的一些德國民間文學,它是一部經典的世界童話之作,在全世界的童話著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格林童話》為例講述思政在德語教學中的意義,一方面這個童話的文學體裁對激發學生德語學習和德語文學的興趣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童話在育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有著關鍵性影響。想要在課堂上有效地導入思政,讓學生在德語課堂上感受到思政的意義,教師就要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在一些學者以往的研究中,《格林童話》這部童話里蘊藏著許多的思想政治元素,這些思想政治元素與德語課堂實現思政教學之間有著許多有意義的契合點和閃光點。從《格林童話》的童話篇幅中,可以將其分為幾個大板塊講述和傳授相應的課堂知識要點。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課堂活動的時間來加強學生對德語知識的學習以及童話背后思想含義的啟發。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在德語語言表達、語法和詞匯方面得到提升,又能在實踐活動中體會童話中蘊含的道德智慧,并以此使學生的思想、素質和三觀得到熏陶。例如,格林童話中《老爺爺和小孫子》和《不孝的兒子》的故事就可以歸納到道德板塊。這兩篇童話的主要傳達的含義與中國優秀傳統美德相似,也不難讓人想到“孝順”。現實中孝順不是百分之百的人可以做到的,然而這兩篇童話故事的講述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和孝順父母的品德。在《狗和麻雀》和《蛤蟆的童話》的故事就可以歸納到生態板塊中,主要傳達人與動物要和諧相處的意思,傷害動物就是對人類和大自然的傷害。保護動物是保護生態系統和諧的保障。這兩篇童話的啟示就是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并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從《荊棘叢中的猶太人》和《明亮的太陽將揭露這件事》這兩篇故事傳達的意義中發現,這兩篇故事可以歸納入種族主義的板塊中。這兩篇故事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有種族歧視,我們要用盡一切努力與這些歧視作斗爭,爭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發展。而從《布萊梅市的樂師》和《漢斯交好運》的故事中,前者可以歸納入個人價值板塊,后者可以納入生活觀模塊。前者主要講述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獨特的自身價值,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這個故事的啟發是主要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和認可自身獨特性和優勢價值,發揮自身最大潛能的稱為佼佼者。后者講述的是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要保持自己簡單的物質生活,不要過于對物質的追求,而更應該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這篇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要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和物質觀,正確地看待金錢和物質,更應該關注個人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二、以大學德語課程為例從課程內容和形式方面進行思政教育改革
一些大學的專業有特別的語言要求,例如電子機械工程專業就需要學習德語。本文主要以大學課程為例,從課程內容和課程形式兩方面對德語思政教育進行改革。首先,從課程內容方面實現對德語教學中思政目標的改革。通過德文版的實時文獻引入和課堂實踐活動學習德國文化(辯證法)。在傳統的教學內容上,主要是教材內容的知識和技能傳授,如何在德語課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是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布后大學課程的重要工作方向之一。例如,在2015年的上外德語系就開設了德語經典文獻閱讀。在實際的德語課堂中,我們可以花費一些時間選取當時一些德國有關中國的時政熱點作為內容,進行中德兩個版本的比照閱讀,從中挑一些重點詞匯和語法進行講解,并讓同學們在閱讀后進行朗讀。這樣的課程內容使學生得到詞匯語法的積累以及對國家政策方針的了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還能讓學生了解到兩個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場,對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愛國情懷的提升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辯證學習了解德語中的思政元素。外語教師也可以通過以語言為載體的方式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滲透文化教育。當然在學習優秀外國精神的同時我們也不能被西方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所影響,以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及看待德國文化。其次,有關德語課堂中思政滲透的教學模式的改進中,主要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與監督機制、辯證地對待講義與課堂的方式改進。在實際的思政和德語課堂融合教育中對班級的學生進行小單位分組,通過線上線下的混合模式學習德語文化中思政元素,并在小組之間進行相互監督學習,交流學后感。同時告訴同學們,以辯證法的視角看待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盲目接受。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促進我國德語專業課程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滲透和協同教育,教師應始終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結合,實際教學中秉承引導為輔、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開拓學生思維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與德語課堂相結合。同時在德語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的教學中,學生的三觀得到了一個正確的道德標準,也堅定了人生的理想。
參考文獻:
[1]孟小果.課程思政改革要求下德語文學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格林童話》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2):66-67,102.
[2]孟小果.“課程思政”在德語文學課堂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以《格林童話》為例[J].戲劇之家.2020,(7):135-136.
[3]陸飛鳳.《大學德語》的課程思政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20,(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