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昀
摘要:在經典國學逐漸淡出大眾視野的背景下,高校開設經典國學雙語教學意義重大,培養國學雙語人才任重道遠。本文以《三字經》《笠翁對韻》雙語教學為例,探討經典國學雙語教學實踐中教材選擇、教師培養、教材漢英譯介、課程設計幾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經典國學;雙語教學;若干問題;對策研究
自五四文學革命之后,中國文學流淌著一條以魯迅為代表白話文運動的主流,但同時也存在著以章太炎等人為代表的古典文化研究和傳承的潛流。這兩條文脈默默流淌,時而湍急,時而緩慢,使中國文化飽藏深情和強盛的生命力。大學作為文化傳承的引領者,要有傳承傳播經典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但是,當下大學教育對經典文化的傳承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所以針對這樣的現狀,我院開展了一次“經典國學雙語教學”的探究,旨在讓經典國學走向外文系(英文系),并在未來進一步走向我院所有院系。
經典國學走向外語系(英語),是有其獨特意義的。在新時代、新形式下,國學雙語研究會以及相關學者以“國學外傳、文明互鑒”為核心目標。其要義之一就是要“大力培養國學雙語人才,尤其是著重培養優秀青年”。所以,我院發揮高校這一平臺資源優勢,合理設計國學雙語人才培養方案,開展經典國學雙語教學,讓學生不僅能夠自主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更能自覺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融入他們日常生活。經典國學雙語教學的實踐意義十分深遠,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將會面臨許多問題,因此,筆者將就幾個重要問題進行探究。
一、教材選擇難度及辦法探究
國學經典具有經、史、子、集四部,經部分為《周易》《詩經》《春秋左傳》《論語》《孟子》等儒學經典。史部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等各類體裁的歷史著作。子部分為諸子百家及各類釋道經典,包括《老子》《莊子》《墨子》等。集部包括諸子百家及藝術,主要書目有《楚辭》《全唐詩》《全宋詞》等。經典國學可謂浩如煙海,在外文系開設經典國學雙語教學,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層次,還要深究哪些經典國學更具有教育的意義,生動性如何?這是一個難點。
基于以上教材選擇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一些解決的辦法。其一、明確教學目標。我院開設國學經典雙語教學,旨在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養生生“尚志”“力行”“孝親”“尊師”等優秀品質。架構中文和英文的橋梁,培養雙語復合型新人才。鑒于此,我校選擇的書目具有鮮明的教育意義和一定的文學色彩。譬如《三字經》《論語》《幼學瓊林》等,就具有深刻的精神熏陶作用,可以啟發學生的人生思考,受益終身。其二、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教學的中心。大專院校外文系的學生無論英文還是中文素養,都是參差不齊的,與本科院校相比,他們整體基礎較為薄弱。所以選擇文本時,要注意難度不宜過高,教材易于中英文背誦,教材編纂選擇不可太厚,這樣才能保證高質量的教學。對于《論語》《楚辭》《詩經》《莊子》《孟子》《古文觀止》《唐詩、宋詞、元曲》等數量眾多的經典篇目,我院預備自主編撰“國學經典”900句,從這些優秀篇目中選擇五百句易于背誦,并具有美學價值和教育價值的經典名句。
二、雙語教師選擇的難度及方法探究
大多院校都存在一個共有的問題:雙語教師資源不足。雙語教師是指能熟練運用兩種語言進行教學的教師。經典國學的雙語教學對教師專業素養要求很高。一方面要有一流的外語專業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有較為深厚的國學功底,對傳統文化熱愛,對經典國學文本具有獨特而深刻的解讀能力,對經典篇目需要熟讀成誦。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針對師資力量不足這一問題,我院試圖提出以下的解決途徑:
首先,建立一支具有雙語教學素質的教師隊伍。第一,對于英語專業教師,學校可通過培訓和講座的方式,提高他們對于國學經典的興趣,提升對國學思想的整體認識,形成中國國學文化史的脈絡。對國學思想的整體認知有利于他們自主研讀經典,提升自身境界,是走進文化經典的一把重要鑰匙。第二,建設國學經典雙語教學微課堂,加強雙語教師崗前培訓。雙語教學的難點在于以英文作為國學經典教學的主要媒介,所以,我們應“把雙語學科的教學方法和學科教學語言的英文表達作為雙語教師培訓的重點”。邀請專家進行《三字經》《笠翁對韻》《聲律啟蒙》、“國學經典”900句微課示范是提升雙語教師教學水平的最直接的方式。教師觀摩微課、并課后認真反思、及時總結,以書面的形式交予專家批閱。于此,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便能得到高效率的解決。除了觀摩微課,教師還需進行大量的教學實踐,進行雙語課堂教學模擬。專家在聽雙語教師課程之后,應當做好課后反饋工作,及時指出教師存在的不足,這樣,方能完成教師的崗前培訓。
其次,建設《中西方文學經典比較研究》《國學經典雙語教學研究》課題。建設前一個課題的目的在于實現東西方文化經典的跨文化交流,有利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實現東西方文本經典的比較對話,優化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提高教學的效果。在起步階段,教師可每日書寫閱讀筆記,熟悉文本,奠定基礎。做研究的過程中,教師也可借鑒現有的科研成果,在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做出有價值的研究。建設后一個課題,是對國學經典雙語教學方法的研究,必須具有可操作性,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我院是以《三字經》等經典文本的教學為研究對象。它不僅能提升本校國學經典雙語教學教師的研究水平,更能為其它高等院校提供經驗和方法,意義深遠。
三、教材譯介的難度及方法探究
教材譯介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但國學的翻譯并非一件易事,它既要遵從翻譯美學原則,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的文言基礎和英語基礎都較為薄弱。以我院選定的幾本國學經典為例,譯介時必須采取兩步走:先把《三字經》《笠翁對韻》《聲律啟蒙》和經典500句翻譯成白話文的形式,再根據英語的語法特征翻譯成英文。第一步工作的難度大,特別是《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語言的節奏美、句式的對稱美很難通過白話文顯現。作品中豐富的歷史文化典故很難用白話文翻譯。第二步工作也困難重重,英語的譯介如何還原原有作品的音韻美?如何接近原有名著的意義內涵?這些問題急需突破和解決。
首先,如何把國學經典翻譯為白話文?我們可做如下嘗試:(1)外文系教師與大學語文教師進行對話合作。大學語文教師大都有較為夯實的文言基礎和文史知識。所以國學經典翻譯白話文的工作由他們擔任。(2)在翻譯的過程中,采用直譯與意譯結合的方式,盡量保持國學原有的意蘊美和音韻美。譬如《笠翁對韻》,“十月塞邊,颯颯寒霜戍旅。三東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兩句,都表現出孤寂悲涼的情感氣氛,而且嚴格對韻,譯介時可以實現直譯,所以將其解釋為:“十月的邊陲,寒霜驚動了戍邊的軍隊;寒冬的江上,大雪冷透了打漁的老人。”“冷透”二字使悲傷的情調流露出來。而像“茅店村前,皓月墜林雞唱韻。板橋路上,青霜鎖道馬行蹤。”兩句,直譯后,意蘊全無,所以采用調整語序,貼合情韻的方法,意譯為:“茅草店前,雞聲嘹亮,新月的光輝灑向林間;板橋路上,馬蹄滴答,彌漫的寒霜封鎖旅道。”直譯與意譯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決了“意境美”和“音樂美”的難題。(3)每本教材分三部分:原文、注音、解釋和思考題。特別是解釋部分,它能很好彌補歷史文化典故無法充分譯介的局限,讓學生對歷史文化典故有更豐富深刻的認知。除此之外,在翻譯工作初步完成后,專家隊伍需嚴格審稿,保證每本教材的質量。對于譯介工作的不足,專家隊伍要及時提出修改意見,及時解決問題,這也是尤為關鍵的一步。
其次,如何進行英漢互譯呢?對于《三字經》的英漢互譯,目前學術界已經有成熟的范本。如法國漢學家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的儒蓮中英對照本《三字經》、翟理思和趙彥春《三字經》譯本。趙彥春譯本“遵從《三字經》三詞對三字以及壓韻的風格,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翟里斯弱化了文體對等”,追求意近。這些優秀范本,我們可以兼收并蓄,并用于《三字經》的翻譯。對于《笠翁對韻》等作品,目前依然缺少可借鑒的資源。所以應以前一階段白話文言翻譯的白話文為參照藍本,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力求最大程度接近原著。
四、教學設計的難度及方法探究
“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許多雙語課程,但其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教師費時費力,而學生對此興趣卻不高,甚至出現了厭學、逃學等現象”,國學經典的雙語教學,同樣也面臨著學生聽不懂、不想聽、課程枯燥等情況。若想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還需“以學生為中心”,優化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從而達到讓學生好于學、樂于學的效果。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備教材。備教材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首要保障。教師要對教材了熟于心,并能流利地用英文表達。對于國學經典,教師首先要清楚其中的歷史文化典故,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多準備一些文本中擁有的生動的歷史文化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除了講故事,教師還要設計知識遷移。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以中小學所學為引導,逐層深入,讓學生形成知識的脈絡。譬如《笠翁對韻》中“茅店村前,皓月墜林雞唱韻。板橋路上,青霜鎖道馬行蹤。”這一句就和中學所學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擁有直接遷移關系,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上課效率。最后,設計合理的問題和有效的活動。問題意識無論對于學生還是對于研究者,都極為重要,設計合理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形成師生互動,有益于課程的推進。有效的朗讀競賽、寫作競賽、演講競賽能使課程形式多元化,使課堂更生動、有效。
第二,備學生。“構建以生為本、以學定教、以學生發展為目的的有效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共識,因此,“備學生”逐步從教師的備課環節中凸顯出來”。教師可通過調查法、作業研究法等方式進行。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中英文基礎,學生的日常喜好和生活,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和人生追求等,從而上課的時候能夠和學生進行共鳴對話。在講國學經典(譬如《三字經》)的時候能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更深刻領悟這些國學經典的現實教育意義。通過對學生作業的研究進一步明晰學生學習國學經典中存在的問題,并了解學生的內在精神世界,從而為實現“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潤養學生的精神情懷”的更高目標做準備。
國學經典雙語教學,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復興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是一次有必要的文化尋根。它有利于學生對英語專業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更有利于高校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所以,我們對國學經典雙語教學要充分認識、積極求索、堅定信念、有的放矢、持之以恒。作為高校,應自覺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做好教學和研究工作,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在問題中,科研和教學才能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