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纓焱
摘 要:中華民族自古為禮儀之邦,從周禮延續至今的中華傳統禮儀,“仁義禮智信”不只是中華民族傳承至今的精神助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源泉。大學階段是學生提升專業素質和人文素養的高等教育階段,也是一個人成人入世的重要人生拐點。個人禮儀不只會全方位體現一個人道德品質,也能體現一個人教育背景和水平,因此高校不應該只關注成績,還應該關注禮儀教育,正視禮儀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作用,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綜合塑造大學生的人格。
關鍵詞:禮儀教育 大學生 人文素質 提升
禮儀教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無論是對于一個人、一個組織還是一個民族,禮儀都是內在精神的風貌展示。禮儀是人文精神的必要體現,是人文素養的根基,有益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這就需要高校兼顧大學生成績的同時,同樣注重禮儀教育,真正弘揚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并養成良好文明行為規范,秉承與人為善的處事原則。基于此,高校一定要認清大學的禮儀教育現狀,明確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探索出真正的教育提升路徑。
1 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困境
1.1 禮儀教育基礎薄弱
由于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都是以應試教育為最終目標的,因此學生受困于書山題海,往往過于重視成績的重要性,忽視了禮儀教育對人格的塑造作用。這種習慣不能指望在大學,用一朝一夕的時間改變,因此在大學時間有限,課業繁重的情況下,大學生依舊延續了應試教育的思維,學習上具有較強功利性。這種學習思維會導致在人際交往之中,就會體現為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忽視了個人儀表裝束和行為習慣,在人際交往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將奇裝異服等同于張揚個性。比較典型的是大學宿舍中的矛盾,由于彼此個性較強,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往往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引發強烈的沖突和爭執。再加上大學普遍管理手段不強,缺乏義務階段的班級凝聚力,上課往往合班上課,因此在尊師重道和課堂紀律上無法令人滿意,課堂上玩手機、吃東西、遲到早退的現象并不鮮見。而且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很多大學生喜歡韓劇、日漫、美劇等,將傳統文化等同于落后,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弊病[1]。
1.2 高校禮儀教育不夠創新
當前社會背景下,高校禮儀教育相較于主流課業,只是被邊緣化的課程,因此在這種課程的教學模式上,也沒有費盡心力進行相應創新,依然沿用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方式。這種情況下,禮儀教育經常會作為選修課,沒有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學生在聽課之中也只能被動接收知識,容易出現懈怠情緒。再加上高校制度上,沒有在必修學分課程中加入禮儀教育,閉卷考試的可行性也不強,對將來就業也沒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因此形成了惡性循環,學生對禮儀教育課程漠視也就在所難免。
1.3 大學教師不具備較高禮儀修養
大學生禮儀教育的教授者是高校教師,盡管學無先后,達者為師,但是同其他學科一樣,高校教師也應當比學生有更多禮儀修養,更重視自身禮儀的養成,在授課中注重言傳身教,真正實現教學相長。但是就目前現狀而言,很多教師卻未能提升自身禮儀修養,因此也很難帶動學生提升人文素質。這種情況下,教師傳授的東西很難令學生信服。高校是教師管理主體,在教師考評機制上,更多集中于科研和教學上,在這兩個方面表現較為突出的教師通常會獲得職稱晉升的先機,相對的,在教師禮儀修養和個人素質上的評價機制卻流于形式,導致教師就存在很強投機心理,重視工作功利性,禮儀教育工作形同忽視[2]。
2 禮儀教育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
2.1 禮儀教育傳遞人文知識
人文知識本質是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涵蓋范圍很廣泛,道德知識、文學知識、哲學知識、歷史知識、藝術知識等都在其中。禮儀教育在人文知識傳遞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無論是教授傳統禮儀源起和發展,還是世界各國禮儀的由來,或是傳統禮儀在當前社會背景下的作用,都會在一定范圍內涵蓋人文領域方面知識。如果學生能對這類知識博聞強記,就會在提升自身人文素質方面,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求知欲,禮儀教育并不枯燥的特點,往往能在潛移默化中使大學生接收禮儀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全方位助力人文素質的提升。
2.2 禮儀教育傳授人文思想
人文思想對于大學生發展尤為重要,可以彰顯人文知識內在邏輯規律,幫助大學生對生命價值多加思考和探索,不斷克服自身缺點,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增加對生活中真善美的體悟,實現人文素質的提升。當代大學生應當具備以下人文思想:首先是人本觀念思想,實質是以人為社會核心基礎,也是衡量社會的重要尺度。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聯系具備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人文思想和科學技術兩個方面,同樣存在聯系,會相互影響、作用和制約,科學技術是提升人文思想方面,有力理性的武器,而且也是人文思想重要的發展方向,科學技術應當造福人類,不應走向反面。
其次是個人觀念思想,也就是尊重和承認個人的作用。個人觀念思想并非站在集體利益的對立面,而是重視自身合理合法的權益,對自身權益加以必要保護與捍衛,在維護自身利益同時,兼顧尊重他人合法權益,任何時候都不能對他人合理合法利益產生損害[3]。
最后是自由觀念思想,也就是任何人都有自身自由。但是自由并不是絕對的,如果一個人向往絕對自由,那必然是不自由的。每個人都充分尊重他人自由,才能保證自身自由。在此基礎上,根據一定標準制定規則,就可以充分實現自由。作為個人如果違背規則,就一定要付出一定代價,受到相應懲罰。因此在正常規則下約束個人,一定要在充分尊重他人自由的基礎上,實現自身自由。這也就要求高校在進行禮儀教育時,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其中傳授人文思想,助力大學生提升自身人文素質。
2.3 禮儀教育遵循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指的是人文思想涵蓋的認識實踐方法,強調以某一階層利益為出發點,站在人的生存發展的價值上做出判斷,本質上也是一種廣闊視角。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的外現,體現了人文思想的產生和形成過程,大學生用禮儀教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科學方法和人文方法在方法上大相徑庭,前者在結果的精確性與普適性更為重視,后者更重視過程的良好體驗,和特定文化中也存在聯系。禮儀教育在重視體驗的同時,更要求在教育中側重實踐教育,真正幫助大學生明確做事為人的處世要領,達到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
2.4 禮儀教育蘊含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首先在人和自然、社會、文化的各種關系當中,應當以人為本。另外,在人和物的關系中,應當秉承人高于物的原則,這也是人本主義與人道主義的應有之義。而如果關系投射到人與人上,則應當互相尊重對方人格尊嚴,踐行人人平等的原則。
3 禮儀教育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措施
3.1 全面系統開展禮儀教育
當前社會背景下,國家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設,公民自身道德素質也在提升中。大學生是未來希望,也需要以道德文明的實踐者自居,充分落實相關素質的提升。高校需要對大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構建并完善大學生禮儀教育規章制度,開展全面的禮儀教育,令大學生對禮儀學習課程引起充分重視,調動學習興趣,使自身文化底蘊不斷提升。鑒于高校普遍沒有禮儀教育的院系專業,因此高校教師也沒有在禮儀教育上投入太多精力,自然也就沒有全面系統的禮儀教育制度。“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高校一定要充分重視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將禮儀教育和別的課程擺到同等位置上,在待人接物、言談舉止上開展全面教學,令大學生人文素質得到提升。鑒于今年新冠疫情對大學生畢業和就業情況帶來的打擊,高校可以有針對性,在就業指導課程中融合禮儀教育,以求職者面試為背景,令學生就業的幾率大大增加,實現知識的學以致用[4]。
3.2 創新傳統禮儀教學方法
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有必要創新現有的禮儀教育模式,不能單純將禮儀教育作為書本上的課程,而是應當充分認識到禮儀教育和現實世界的匹配程度,加強教學中的實踐。高校在開展禮儀教育時,可以有針對性開展情境教學法,也就是在講授時預設一些情景,對可能產生的各種狀況實時模擬,對不同學生分配不同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效應,令學生真正在實踐中領會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3.3 在高校范圍內開設禮儀社團
大學社團是大學生開展課余活動的主要組織單位,因此高校可以讓禮儀教育走出教室、走下課堂,真正深入到學生生活中。學校可以起到牽頭作用,在高校范圍內開設禮儀社團,使禮儀文化真正在學生團體中遍地開花。大學校園中,社團對于學生的影響力不容忽視,高校開展禮儀教育也應當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令學生真正拓寬教育范圍,使學生可以在學習和實踐時更加自覺。例如近年火起來的漢服,伴隨著國漫如火如荼的發展,漢服也逐漸在大學生之間流行開來,受到了更多的關注。高校就可以開展相應的漢禮社團,充分調動學生對漢禮的興趣。在學生學習漢代禮儀的同時,也可以加強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風土人情的知識掌握,不只可以實現文化素質的提升,還可以兼顧自身人文素質的提升[5]。
4 結束語
總體來說,禮儀教育對于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不容忽視。高校應當構建并完善相關授課制度,全面系統開展禮儀教育,在教學方式上有所創新,開設相關社團,真正使禮儀文化得到推廣,實現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宮麟豐,劉瑞軍,于長東,張守琴,劉健.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3):46-51.
[2] 劉紅娟.關于加強當代大學生禮儀教育的思考[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4,17(4):99-100.
[3] 趙梅.論禮儀教育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6,22(1):116-118.
[4] 歐陽靜.大學生禮儀教育探析[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2):15-16.
[5] 李琳.淺談大學生社交文明禮儀教育[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S1):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