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綜合評價時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學分統計”體現學生的學習情況,用“班級日志”評價學生的行為習慣,憑“工作積分”評價學生的班級工作,憑“突出貢獻”鼓勵學生的興趣特長,借“家校溝通”評價學生的家中表現,以“集體榮譽”促進班集體不斷凝聚的教學建議,從而對學生的綜合素養形成全面的、過程性的評價。
【關鍵詞】班本化 綜合素養 評價體系 設計 實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075-03
在國家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基于這一目標要求,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對學生的評價就不能僅僅著眼于他們的學業表現,而應該嘗試用更全面的方式來評價他們的綜合表現。如我校是以“獎勵卡”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的。“獎勵卡”主要包括“成長卡”“心愿卡”“蔚藍卡”三類卡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各項行為表現進行獎勵,一般學生集滿5張“成長卡”即可換1張“心愿卡”,5張“心愿卡”即可換1張“蔚藍卡”。期末時班主任會根據學生所得的“成長卡”總數評選學校的各項綜合榮譽。其中,最高的獎項是“蔚藍少年”。由于這項榮譽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都十分具有吸引力,因此,教師對“蔚藍少年”的評選十分慎重,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要結合他們平時各方面的綜合表現。
一、存在問題
在利用“獎勵卡”對學生實施評價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經驗不夠豐富的教師在評選“蔚藍少年”的時候存在以下問題:
(一)評價主體缺位
大部分班級在評價學生綜合素養的時候多以班主任的評價意見為主,其他任課教師、家長和學生很少參與其中,這就導致了評價主體的缺位,從而影響評價的客觀和公正。
(二)評價形式錯位
由于學習成績是直觀的、可測評的,因此許多教師在評價學生的綜合榮譽時主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相應的獎勵,而忽視了比成績更加重要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三)評價途徑空位
“三好學生”“蔚藍少年”等綜合榮譽的評選只是最終的結果,如果教師在期末評選綜合榮譽的時候只關注學生最終的“成長卡”總數,而在平時的評價過程中并不能客觀公正地獎勵“成長卡”,那么最終的結果也會因為缺乏過程性評價而導致結果有失偏頗。
(四)評價標準偏位
許多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些注重學習成績;有些注重行為習慣;有些注重的是學生的班級工作;有些注重的是學生的個人特長等。但是很少有教師會把學生日常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因此學生的綜合榮譽評選就有失公平了。
二、思考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思考:能否結合我校的“成長卡”評價方式,結合本班學生的學情設計一個相對合理的評價體系,從而使教師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評價形式、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變得更加統一化、系統化和科學化?同時,筆者也希望通過對此評價體系的推廣和實施,有效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責任意識,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于是,筆者就以班級為單位,以核心素養的習得為旨歸,以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工作能力、興趣特長、家中表現、集體榮譽”為焦點,設計了全面、過程性的綜合評價系統——班本化綜合素養評價體系。
班本化綜合素養評價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一)求聯動:評價主體要多元
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需要有班主任和全體任課教師、家長、學生的共同參與,從而使班級學生綜合素養評價成為一個多元主體、全程參與的過程。
(二)求生動:評價形式要多樣
比起以往單一以成績為主要依據的評價形式,我們的評價體系中包含了學生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既考查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又從班級工作、興趣特長、家中表現、集體榮譽感等多方面進行評價,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重活動:評價途徑看過程
我們注重過程性評價,把對學生的評價落實于每一周、每一天、每一節課、每一次活動中,在日積月累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講互動:評價標準要綜合
有了完整的評價內容,我們的評價標準就顯得更加全面和豐富了,從而更能體現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養。
三、實踐
(一)班本化綜合素養評價體系的構成要素
筆者嘗試對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行為習慣、班級工作、特殊貢獻、家中表現、集體榮譽六個維度進行綜合的考量和評價,其中每一個方面都包含著許多部分,如學習情況,既包括學生平時的聽課情況、作業情況,也包括他們的測試成績。這樣的評價方式比單一注重考試結果更加全面且多元。具體框架如下:
[構成要素 評價依據 評價方式 學習情況 聽課習慣 認真聽課、積極舉手,獎勵1張“成長卡” 作業情況 作業認真、書寫工整,獎勵1張“成長卡” 測試成績 測試成績達到優秀或者有明顯進步者,獎勵3張“成長卡” 行為習慣 “班級日志” 每周統計總分并登記,期末折算成“成長卡”計入個人“成長卡”總數中 小組積分 小組累計10分,獎勵1張“心愿卡” 班級工作 班級崗位工作 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每次獎勵1張“成長卡” 班級值日工作 認真完成班級值日工作,獎勵1張“成長卡” 特殊貢獻 積極參加
各項競賽 參加各類競賽并獲獎,獎勵1張“心愿卡” 家中表現 《家校聯系本》 真實反饋自己放學后的閱讀、鍛煉、勞動情況,各獎勵1張“成長卡” 集體榮譽 “蔚藍文明
班級”評比 班級評上每周一次的“蔚藍文明班級”,每人獎勵3張“成長卡” “蔚藍示范
班級”評比 班級評上每月一次的“蔚藍示范班級”,每人獎勵1張“心愿卡” 學校組織的集體比賽 參加學校組織的集體比賽并獲獎,獎勵1張“心愿卡” ]
(二)班本化綜合素養評價體系的實施策略
1.以“學分統計”體現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習習慣比學習成績更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筆者嘗試構建一個“學分統計評價系統”,專門用于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一個學分相當于一張“成長卡”)。筆者認為,“學分統計”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課堂表現 認真聽課、積極舉手的同學可以獎勵一個學分 作業情況 作業認真、書寫工整,獎勵一個學分 測試成績 測試成績達到優秀或者有明顯進步者獎勵一個學分 ]
對于“課堂表現”的學分,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表揚等方式直接登記在學生的書本上,“作業情況”的學分可以記錄在作業本的目錄旁,“測試成績”可以直接記錄在教師的“成績登記單”上,也可以在下發成績的時候直接獎勵“成長卡”。期末的時候將這些學分統計在一起并折算成“成長卡”,就能更全面、更完整地體現學生一整個學期的學習情況了。
2.用“日常加分”評價學生的行為習慣
學生的行為習慣是一線班主任最關注的,如排隊、用餐、早讀、“兩操”的評價,可以用發“成長卡”結合“日常加分”的形式進行評價。其中“日常加分”既可以是班干部在“班級日志”(見圖1)上進行登記,也可以通過“小組競賽加分制”積累“成長卡”。
“班級日志”中可以設計學生在校需要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如排隊、用餐、早讀、“兩操”、衛生等。學校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項目內容。班干部每天進行登記,表現好的就可以加上相應的分數,學生一天累計的分數就代表一整天所得的“成長卡”,當天的總分統計好并公布在班級“公告欄”中。每周統計一次“一周總分”,并記錄下來,到了期末就可以折合成相應的“成長卡”累計在學生的獎勵卡總數中。
“小組競賽加分制”是指將班上學生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組,每個豎排為一個小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和班級管理常規的需要制訂小組加分制,如上課坐姿端正、作業上交速度、桌椅擺放整齊、課前準備充分等方面,整個小組都表現好的就可以加1分,直接寫在黑板上,當整個小組加滿10分,就可以每人獎勵一張“心愿卡”。這樣,學生之間就會互相影響、互相監督,從而養成更加自覺的行為。
3.憑“工作積分”評價學生的班級工作
學生的班級工作主要包括崗位工作和值日工作。現在許多班級都設立了“人人有崗”的制度,如“圖書管理員”“植物角管理員”“晨間領讀員”等,如果學生能認真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每天工作結束的時候也能獲得“成長卡”的獎勵,這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在班級衛生值日工作中,每個學生也有自己的工作,如果能認真完成值日工作,也能獎勵一張“成長卡”。
4.憑“突出貢獻”獎勵學生的興趣特長
班級里的部分學生因為某些特長經常會參加各種競賽活動,如運動會、合唱比賽、舞蹈比賽等。這些學生可能學習方面并不突出,但是卻通過自己的長期訓練和努力為班級和學校贏得了榮譽。因此,只要參加比賽并獲獎的,就能獎勵一張“心愿卡”。
5.借“家校溝通”評價學生的家中表現
學生在家的表現我們主要是通過《家校聯系本》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比如通過“作業時間欄”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效率,通過“閱讀反饋欄”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通過“鍛煉記錄欄”了解學生在家的鍛煉情況,通過“家校溝通欄”了解學生的家庭表現。而相應欄目中表現好的,教師就可以在批改《家校聯系本》時打上一顆“☆”,一顆“☆”代表一張“成長卡”,期末的時候統計一整本《家校聯系本》上的“☆”得數,就可以折算成相應的“成長卡”了。
6.以“集體榮譽”促進班集體不斷凝聚
在我校,每周一次的“蔚藍文明班級”、每月一次的“蔚藍示范班級”評比活動是每個班集體共同的目標。為了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共同約定只要獲得一次“蔚藍文明班級”的榮譽每人就可以獲得3張“成長卡”。另外,學校組織的集體競賽項目如“合唱比賽”“朗誦比賽”“長繩比賽”等,只要學生積極參與并且最后通過集體的努力獲獎了,每人也能獎勵一張“心愿卡”。通過這些舉措,整個班級的凝聚力不斷增強。
(三)班本化綜合素養評價體系的評價策略
通過以上六方面的綜合評估,我們班基本上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班本化綜合素養評價體系”。到了學期期末,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平時積累的“成長卡”以及“學分統計表”、“班級日志”總分、《家校聯系本》中“☆”的總數折算出學生一整個學期的“成長卡”總數。用這個總數來評價班級學生的綜合素養,可能未必完美,但至少相對公平,也能較客觀且直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養。這樣,也有利于教師有理有據地評選班級學生的各項綜合榮譽。
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積累“成長卡”的主動性,教師還可以有更多的創意,如集齊一張“蔚藍卡”即可兌換一份小禮物;集滿五張“蔚藍卡”即可參與一次班級抽獎活動,獎品就是源自學生的“愿望清單”;期末還有激動人心的“禮物大換購”環節,即學生可以憑自己的“成長卡”總數兌換教師精心準備的各種禮物(見圖2、圖3)。每個學生都能滿載而歸,成就感滿滿,這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在班級中的幸福感,促使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更注重對“成長卡”的爭取和珍惜,從而自覺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
四、成效
通過“班本化綜合素養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實施,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責任意識、興趣特長、集體榮譽等方面都有了全面的發展,真正實現了讓學生健康、自主、全面地發展。
(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通過“學分統計”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單純的考試成績更注重過程性和發展性,因為教師關注的不僅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聽課習慣和作業習慣。通過每節課的課堂加分,學生漸漸學會認真傾聽和主動表達;通過每一次的“作業學分”,學生不僅開始注重自己的正確率還養成了良好的書寫習慣。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了更好的發展。
(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的行為習慣主要通過班級日常的“統計表”來體現,學生在校一日常規中的文明禮儀、衛生保潔、好人好事等方面的表現都可以被折算成“成長卡”。有了“小干部”的管理和統計,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逐漸養成。
(三)形成較強的責任意識
在班級“崗位工作”和“值日工作”的過程中,學生為了拿到相應的“成長卡”都會認真完成,甚至當班上有人請假時會有好多學生自告奮勇地代替他的班級工作,一方面“成長卡”的誘惑力很大,另一方面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和責任意識。
(四)鼓勵發展興趣特長
“特殊貢獻”這項評價標準,主要是鼓勵平時有藝術特長的學生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比賽。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也發展了學生的藝術特長,給每一名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
(五)增強班級集體榮譽感
集體榮譽是班集體中每一名學生的共同榮譽。筆者通過對比實踐研究發現,自從把集體榮譽納入“班級綜合榮譽”評價體系中之后,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明顯增強,每一名學生都為贏得“美麗中隊”而努力。較強的班級榮譽感有利于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從而促使每一名學生都養成自覺、文明的行為習慣。
與此同時,通過“班本化綜合素養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實施,教師在學期期末能根據“成長卡”總數評選出最高榮譽的“蔚藍少年”,做到既公平公正地評價、管理學生,也能有理有據地回應個別有質疑的家長。
【參考文獻】
[1]吳鋼.現代教育評價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周洪宇,鄒倫海.陽光教育對話錄[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3]孫巧榮.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4]李瓊.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
[5]張順祥.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現狀及對策探析[J].基礎教育,2016(1)
[6]李彰有.綜合素質評價的意義[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6(8)
作者簡介:王璐(1987— ),女,浙江衢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任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實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研組長,研究方向為班級德育、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