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 要】 通過對各大學習平臺的對比研究及教師親身教學實踐,對智能時代的教育教學新形態開展實證研究,探究“互聯網+”時代學習空間的變革。
【關鍵詞】 互聯網+ ?教育教學 ?混合式教學
“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讓學校的教學活動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們的教育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各個方面都出現了很多新形態。我們該如何做好線上線下課程的融合,最大程度優化我們的教學,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呢?通過對各大學習平臺的對比研究及教學實踐,作者對教育教學新形態開展了實證研究。
在2019年英國開放大學的教育技術研究院(IET)提出十大創新教學法:趣樂學習、機器人陪伴學習、去殖民化學習、基于無人機的學習、基于地點的學習、虛擬工作室、行動學習、通過奇觀學習、讓思維可見、培養同理心。這些教學法通過前沿科技和教學法的創新來助力現代教學,而這些方法在傳統教室中已經無法實現。
比如說虛擬工作室、通過奇觀的學習、基于地點的學習,都發生在一個新的時空中,非常接近我們的真實的世界,我們現有的傳統課堂教師已經難以去承載我們的教學創新和變革,學習空間的重構成為了當務之急。
在教育信息化2.0中我們提出了兩個變化,第一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轉向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第二在建筑和空間設計領域的一些創新思維滲透到教育教學中。不同的學習空間會塑造不同的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影響學生認知的方式,多元化的學習空間有助于我們的學生在不同的空間中去完成不同結構的學習。
在不同的主題空間里,學生們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題開展項目式學習。而且這些空間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項目之間數據的溝通,實現靈活多變的智能互動。數據的采集通常有四大類,包括虛擬教學平臺數據的采集、物聯感知技術、視頻錄制技術、圖像識別技術共13種數據的采集的方法。潛在的數據都可以被采集和挖掘,應用到我們的空間的優化,空間的功能設計和空間的服務的題用上,提升我們的教與學。
為提升網絡教學的虛擬空間的實用性,充滿利用好不同的教學平臺空間和網絡教學資源作者開展了多項實踐研究。比如我們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各種各樣的沉浸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投入其中,感受到了在傳統教學中無法體驗到的這種延展性的虛擬時空,學習不再是刻板和單調的。
常見的一些教學平臺空間比如愛學課堂、智慧云課堂、騰訊課堂、釘釘、超星平臺、雨課堂等各具特色,它們讓線上教學實現個性化,做到信息自動化推送,個性化指導;在管理上有家長、教師和人工智能共同參與;在資源服務上有一系列錄課、教學資源、學習資源、認知工具可供選擇。
好的教學,是基于自主性學習的,使用課堂管理系統,開展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思考,鼓勵他們創造,促進社會性學習。利用好管理平臺,可以讓課堂活動多養化。比如矚目,可以有音視頻教材,參考資料、互動教材、線上鏈接、作業、測試、討論、隨堂測試、教學反饋、調查問卷、直播等環節。可以充分實現同步異步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教師可以提前組織教學資源,讓學生按周開展線上自主學習,記錄群聊、論壇問題。用協作表格,收集學生吐槽和疑問,開展錯題解析,展示學生作業,答疑解惑。
互聯網+讓線上線下課程的融合成為今后教育教學的新形態。
參考文獻
[1] 馮燕芳. 例談微課在高中英語語法自主研學上的應用[J]. 教育與裝備研究. 2019(01)
[2] 趙麗萍,梁小英. 運用翻轉課堂理念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研究[J]. 智庫時代, 2018(37)
[3] 史志剛. 英國開放大學MOOC教學的實施機制及啟示[D]. 西北師范大學,2016